祖国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很早,在《肘后方》中即有记载。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中称为“乳岩”。沿用至今,以后历代医学文献中有关记载十分浩繁。祖国医学认为乳岩不仅是乳房的局部病变,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是机体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破坏了阴阳的平衡,以致气血违和,经络失畅,从而导致乳癌的发生。认为情志抑郁是乳岩发病的主要原因。《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强调了情志因素在任何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朱震亨《丹溪心法》道:“福人忧郁愁遏,时日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逐成隐核。”正气不足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宏观角度阐明了一切疾病发病的本质。乳癌的发病也离不开这个规律。渺L科医案汇编》明确提出:“正气虚则岩。”《妇人大全良方》云:“肝脾郁怒,气血亏虚名曰乳岩。”薛已也认为乳岩是“肝经气血枯镐之症”都说明了正气虚弱,气血不足,抗病能力下降。是乳癌发病的内在原因。 乳癌初期常无任何症状,“不痛不痒,不红不肿”;或偶而触知乳房内有肿块,“结核如石,小者如梅,大者如李”;或“时时隐痛,皮色如常”。乳癌后朗肿块增大,“始觉大痛,肿如覆碗,坚硬形如堆栗,高突如岩,顶透紫色光亮,内含血丝”,此时肿块将欲破溃,并多累及腋下及胸壁,可及淋巴结肿大,“耽延续发如堆栗,坚硬岩形腋胸”。有的出现皮肤改变,“肿而皮强,上如牛领之皮”,似现在的“橘皮症”。乳癌晚期肿块处皮肤溃烂,癌组织大量死,形成空洞。《外科正宗》说:“渐渐溃烂,深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并多伴有远位转移情况。如出现皮肤卫星状结节:“近乳头垒垒遍生疙瘩”。有的可出现内乳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并累及管丛神经。《济阴纲目》载:“继又胸臆间结核大如拳,坚如石,茬再半载,百疗莫效。” 由:于祖国医学认为情志不逐,忧愁郁闷是乳岩发病的关键,所以在治疗上非常强调要改善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是乳癌治疗的首要问题。怀抱奇《医疏文》中指出:“患者怕情远志,寄怀潇洒,则毋论痛症可痊;而岩症亦庶几克安矣。倘若自侍已性,温不如者,纵有神丹,亦终无如何也。”
中医辨证论治是一切疾病的治疗原则,在乳岩的治疗中,尤其重视扶正祛邪相结合。由于乳岩是由于肝郁气滞,气血亏损所致,所以治疗时主要针对肝脾两脏。。一方面疏肝解郁,化痰祛痹,设法使肿块内消。另一方面应扶正健脾,补益肝肾。这样可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调整内分泌,提高免疫力,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另外古人强调治疗上不可消散攻伐太过,“不可过用克伐峻剂”,“若用行气破血之剂,则速其亡”,务求作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时时以固护正气为先。 古代众多医家均认识到乳岩预后不良。在大量历代医案中尚未见到痊愈的案例。窦汉卿《窦太师外科经验全书》中指出:“早治得生,若不治,内溃烂,见五脏而死。”提出了早治的方针乳岩和为病的险恶程度。朱丹溪提出:“乳岩最难治,苟能戒七情,远厚味,解郁结,养气血,亦可保全。”此段论述可以看作乳岩预防及护理的总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