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当初跟丁璇一起在同一所初中上学的75个孩子,大部分都被劝退了,但章冬翠“坚决不退学”。
丁璇的故乡是浙江温州农村,但她早已回不去了,语言不通,从小学开始的教材、考试方式全都不一样,这些都让她不得不留在北京读高中。
最终,她在北京参加了中考,考了527分,这个分数足以让她上北京最好的高中了,如果她有北京户口的话。
2009年,为了女儿进高中,章冬翠又开始了奔波,可这一次,她跑了几十家高中,赞助费最少都是4万元以上,这远远超出了她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的承受范围。但幸运的是,她碰到了一个好校长。
“我找到22中时,碰到一个好校长。”章冬翠说,22中的校长是个开明的人,看到丁璇这么优秀,答应收下她。
但3年后的高考该怎么办?
章冬翠也泄气了,“偌大的中国,再也没办法为女儿找到一个参加高考的地方。”她也没有能力像那些有钱的外地人一样,将孩子送到国外去读大学。
追问:北京人为什么怕放开高考
5月份北京市政府废除了1986年版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随后各区也陆续表态将会把非京籍学生也纳入电脑派位范围,这样的举措无疑将会促进越来越多的外地子女进入北京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孩子在北京完成义务教育后,该怎么办?
由于全国各地教材改革、高考改革的进程千差万别,义务教育完成后,他们无法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如果北京也不为他们打开高考之门,那么丁璇式的困境将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但开放高考,意味着从根本上动摇了北京在教育领域享受特权的基础,在绝大多数北京市民及官方眼里,这是不可想象的恶果。
一直在各种场合疾呼教育公平的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也认为,高考是万万不能放开的,“那样,外地人就会蜂拥而至,北京的教育优势将不复存在,教育资源也会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现在北京流动人口适龄入学子女有40万左右,一旦把所有限制都取消了,这样一大批学生将会迅速占据大量学位,老北京人在高考体制下享受了数十年的高录取率将不复存在。
所以,近几年,随着北京户籍学生人数的减少,北京市教育系统宁可合并、减少中学数量,从而保证北京市高考的高入学率,也不愿意招收外地学生。
可以说,就北京教育而言,不合理的高考制度是阻挠教育迈向公平最根本的原因。但改革高考显然还没有被提上日程,也许只有当它酿成重大社会危机时,才会被迫改变。
歧视与偏见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在记者接触的各类家长中,权贵歧视平民,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跟普通人的孩子混在一个学校,普通市民歧视外地人,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外地人为伍,有钱的外地人歧视那些引车贩浆人的后代,害怕他们把自己孩子带坏。
这样的教育会为我们的民族带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