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旗棋盘井矿业公司,北距乌海市44公里,西距宁夏石嘴山市31公里,109国道从中穿过,包兰线海拉尔支线距矿区15公里。目前,棋盘井是整个 鄂尔多斯开掘煤炭最为如火如荼的地带。在鄂托克旗的棋盘井煤矿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离不开一线矿工的艰辛付出。
2000米井下路
早6:30分,矿工组交接班。工作服、长筒靴、安全帽、头戴矿灯、腰带上插上矿灯电池、自救器……他们熟练地全副武装。在井口处,每名矿工签名登记进入时间并体检后,方可进入井下。
井下2000米空气潮湿沉闷,弯弯曲曲的巷道黑暗泥泞,只能靠头上的矿灯照明前进。由于巷道大部分只有1.4米高,矿工们只好弯着腰,拖着身体慢慢前行。越往里走,光线越暗,路面越来越湿滑,背着的矿灯和自救设备感觉愈加沉重,每走一步都非常吃力。
经过长达1个小时的缓慢行走,终于到达采煤作业区。这里地段狭窄,每走一步,都要绕过一道道的顶板支柱,甚至连腰都直不起来,矿工们只能“猫”在小巷道里打钻采煤,被工友形象地比作是“三块石头中夹着肉”。
已在采煤一线奋战30多年的河南籍矿工项堂今年56岁,是矿工里年龄最大的一位。10年前,他还用毛驴车下井运煤,现在机械化程度高了,为他们省去了不少体力劳动,不过地下潮湿的作业环境,令他腿脚经常痛疼,也患上了胃病。不过谈起工作,他还是一脸认真:“苦中有乐,人的爱好有不同,我是爱好是下井,虽然很累,很苦,但一切都值得。”朴实的老人憨厚地笑了,矿灯打在他两排洁白的牙齿上。当谈及他今后的打算时,老项只有一个念头:“如果身体还行,就再干几年,等到干不动的那天,就回家抱孙子玩,享受一下儿孙满堂的生活。”
“咯啷咯啷”,运煤皮带开始转动,矿工们紧张地往运输车内装煤。又浓又干的煤尘夹杂着煤块劈头盖脸打来,眼睛根本无法睁开,两米之外不见人。虽然边洒水边采煤,可煤尘还是以封闭呼吸、填满双眼的气势将人“吞没”。
“在这种环境里工作8小时,出井后一个个就变成‘煤黑子’了!”刚刚来这里20多天的宁夏籍采煤工刘永刚是矿工中最年轻的,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他父亲便是这里的采煤工。由于家境贫穷,母亲身体不好,自己没有念成书,小刘只好也选择了这一行。“我就想多挣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水平,将来也好找个漂亮的女朋友,好好过日子!现在一个可以挣3000多元,我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一瓶啤酒的时刻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下班时间,“煤黑子”们拖着疲惫走出矿井,洁白的牙齿和黑黑的脸庞形成了鲜明对比。矿工老王的手,粗糙、苍老,一双厚厚的手套已磨出一道道口子。“上去洗个澡,再好好睡上一觉,浑身的疲劳就没了。干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煤黑子”们陆续走进澡堂,有的累了干脆在一个火炉旁点上一支香烟解乏,大家显然沉静了很多,只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用他们的话讲,只有抽上3、4支才觉得减累。
开饭时间,工友们陆续走进矿区旁一个不足30平米的小食堂:啤酒、包子、花卷、油饼、一碟咸菜,几乎顿顿如此。
老张没有洗澡,脸上挂着煤尘就手拿一瓶啤酒喝了起来,同时大口地吃着饭。旁边的工友不时地和他开玩笑,这是矿工们井下最轻松的时刻。
有的矿工家在矿区房里住,由于是带着妻儿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下班还得回家照顾孩子。为了多挣些钱他们的妻子大部分在矿区找临时工干,有的中午还不回家。
甘肃人严复武,42岁,有个3岁的女儿,妻子在煤厂捡煤,下午5点才能回家。他下井时间,只好托工友照顾孩子。
老严也差不多。他每次下班后,还得给孩子煮面吃,这也是他的午餐,大大的一盘面一会儿就进了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