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武昌市一家省直幼儿园的家长,忙着印制“幼儿名片”,“幼儿名片”上除了要印上孩子的姓名、年龄、住址及座机号外,还要印上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单位、职务及联系方式。家长们要将“幼儿名片”交到班上每一位教师手中。(3月15日《楚天金报》)
在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孩子身上也贴着或挂着一种“名帖”,那是为了防止孩子一旦走失,或出现问题,见到的人能够和家长联系。那么这个“幼儿名片”是干什么的呢?家长坦承,如果家长有一定的官职、地位,或者经济条件优越,老师就可能给予孩子更多关注。
此前,大学毕业生凭借父母关系就业的现象,被媒体称为“拼爹游戏”,现在看来,“拼爹游戏”大大提前,已经渗透到幼儿时代了。“幼儿名片”损害教育公平,在一个人的幼年时期价值观就遭到扭曲和伤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在目前教育的任何阶段,都存在不按照孩子的品行,而是按照家长的地位来评价和对待学生的情况。这种不正之风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范围也不是一处两处。对于孩子的家庭,不是当作一种因材施教的渠道,而是当作可资利用的资源;对于教育,不是做作应职应分的义务,而是当做换取利益的权力,这个问题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在于,伤害教育公平、教育权力寻租的现象虽然一直存在,但一直是做为一种潜规则存在,而“幼儿名片”的出现,表现出一种潜规则见光的苗头。如果说此前是偷偷摸摸见利忘义,现在就是明目张胆不知羞耻了。
此前,要利用学生家长的权势资源,要打听学生家庭的财势信息,需要拐弯抹角、装腔作势,现在是堂堂正正、理直气壮。见不得光的潜规则试图变成直截了当的显规则,这才是问题的可怕之处。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建议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在幼儿教育主体大规模市场化的今天,要把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化,还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但是对于幼儿教育的缺乏规范和疏于监管,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名片”的出现,提醒我们,要尽快将幼儿教育充分纳入教育管理框架,尽快填补幼教监管的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