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菲·玛索凭借《初吻》在法国影坛崭露头角时,比她大两岁的莫妮卡·贝鲁奇正在米兰的T型台上展露身姿。到了1990年代,两位“60后”银幕美人已然成为了法国和意大利女人的代表,在国际影坛上频频亮相。然而两人过于美丽的外貌,反而束缚了表演上的突破,“花瓶”多年,却不曾染指专业奖项。在看重演技甚于偶像的欧洲,年华悄然流去的玛索和贝鲁奇,也需要给自己的从影生涯留下浓重一笔。《不要回头》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女导演玛丽娜·德凡借一场诡异的成长解密,完成了两位女星的对视。
法国影坛近年来涌现了不少颇具才华和野心的女导演,科班出身的玛丽娜·德凡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弗朗索瓦·欧宗的老搭档,在商业电影上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对于女性成长焦虑感的挖掘,在她的上一部作品《在我的皮囊里》中就颇受好评。《不要回头》可以说延续了同一个思路,因为两位女星的加盟而格外引人注目,对于其表现手法人们褒贬不一。女人在衰老过程中的迷茫,意识与身体的交锋,以及对家庭成员、社会身份的自我怀疑,构成了这部影片在认知方面的一再反复。两个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国人让娜就“藏在”意大利人玛丽娜的“皮囊”里,从沉睡到觉醒的过程,其实也充满了自残的暗示和乱伦的欲望。影片中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让娜,在面对创作困境时,身体突然发生巨变,这种从工作中挖掘自身的方式,多少缘于导演德凡本人的创作经历。通过配乐的渲染,德凡在影片中营造出了室内场景中的潜伏危机感,既按照惊悚片的套路发展,同时又带有欧宗和迈克尔·哈内克作品中的冷静视角。前半程苏菲·玛索的表演可圈可点,比后半程的莫妮卡·贝鲁奇更具爆发力,这是剧情铺设的侧重点不同,同时也是因为导演控制水平的不均衡。
影片在法国上映前的宣传中,苏菲·玛索“变脸”莫妮卡·贝鲁奇,可谓是一个不小的“卖点”。当让娜的脸庞开始变化时,迷惑变成了诡异的悬念,时空关系开始错乱,观众也陷入到了超现实的迷雾之中,跟着主人公兜圈子,一时无法判断导演的意图,也混淆了影片的类型。《不要回头》中大概有20分钟的剧情,就是围绕着“变脸魔术秀”展开,特效部门运用了传统的化妆和先进的3D电脑建模,模拟出让娜脸部变化的各个阶段,甚至有几分钟主人公的脸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两个美女的面部特征被生硬地拼贴在同一张脸上,怪异且丑陋,潜伏的自卑感也由此激发出来。当镜头一丝不漏地记录下让娜变脸的过程后,剧情仍未明晰,反而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何来解释环境和周围人群毫不经意的认同。导演德凡在纠结于心理探索实体化的同时,淡化了现实方面的解释,也留下了影片中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纰漏。
应该说,作为一位女性导演,玛丽娜·德凡有着不小的野心。“心理重现”的手法需要足够的控制力,像许多成功的惊悚片一样,观众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错觉。让娜的面容、母亲和丈夫孩子的模样,甚至于家庭出身和语言种族等等,都需要从成长中去寻找。心理医生的催眠过程,也是从记忆深处找回自我,贝鲁奇重复意大利成了转折点,剧情在童年闪回中变得明朗,一如阿莫多瓦的作品,也常常有此类回归故乡的母题。然而,德凡的处理过于炫技,在剧情上显得顾此失彼;特效的运用,没能弥补叙事上的缺陷,反而稀释了情感的铺垫。不用说阿莫多瓦,就是和另一位法国女导演朱莉·洛佩库瓦相比,《不要回头》在阐释母女关系时缺乏细节,谜底的揭示过程也显得粗糙和冒进。
鉴于两位中年女星卖力,甚至于“破相”的表演,人们在情感上也不会吝啬肯定。《不要回头》作为法国影坛一部女性题材的商业惊悚片,又带上了导演不甘平庸的文艺色彩,观众需要自己开动脑子,绕开迷阵,解读答案。或许每一个女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恍惚过镜子里的那张面孔——这当真是“女大十八变”后的自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