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为了减轻压力,放松心情,很多时候,人们都会相约结伴去K歌,去蹦迪,偶尔却会发现少数人却“作壁上观”,答曰:“五音不全”“没有韵律感”。
的确,并不是每个人从小都能歌善舞,能书会画,总有些人,似乎天生少了些艺术细胞,一张口就不自觉地跑调,拿起画笔总也画不出那份神韵。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教育论文交流会上,多名老师提醒,艺术教育,别忘了这些班级里的“弱势群体”。
翻乐谱 翻出自信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张文峰和周婕两名老师在设计音乐活动上动了不少脑筋。在班级音乐会上,音准欠佳的孩子被请上了指挥台,不敢表演的同学分到了摇串铃、演奏蛙鸣筒等简单乐器的任务,有些孩子还是不愿上场,老师便邀请他帮忙翻乐谱。孩子们忽然意识到,自己在整场演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按照教学要求,学生要学会边弹电子琴边唱简单的旋律,对于“弱势群体”的孩子们,老师们则让他们先用打击乐器给同学们伴奏开始。渐渐地,他们忘记了羞怯,音乐课上的笑容多了,声音也响亮起来。
画漫画 激发创意
美术老师李秀英坦言,单从技巧来看,不少学生学业优秀,但绘画水平几乎停留在幼儿园水平,线条幼稚简单,用色单一。深受青少年喜欢的漫画,成了“引诱”他们走入这扇门的“诱饵”。一个人完成创作有困难,老师便组织大家开展小组合作,你贡献创意,我负责草图,他用电脑软件进行加工,每个人各展其长,共同完成作品。老师鼓励每个小组走上讲台,用幻灯介绍自己的构思,每到期末,一场有趣的漫画表演秀,则让教室里充满掌声和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