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 者
姓名:杨志高
年龄:34岁
身份:武大在职博士
死亡地点:家中卫生间
死亡原因:疑与论文难以通过有关
同城报道:大学博士自述生存现状
楚天都市报消息:一名与阿磊专业相近的博士生大彭对记者说,他们这个群体既要承受身心劳累,还要面临情绪上的迷茫,压力的确很大。
大彭说,攻下博士学位有很多硬性指标,比如在够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一定篇数的论文。那么多专业领域的人在从事研究,要想真正出一点新成果谈何容易。图书馆、实验室,跑课题、写论文……周而复始地机械重复,对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大的考验。
据大彭介绍,现在的博士学业,正常情况下是4年完成,但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八九年还未毕业,这种煎熬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
大彭分析阿磊时说,一个33岁的男人,家未成,业未立,还在为学位操劳。即使毕业了,还要重新寻找人生坐标,怎么能不迷茫呢?所以一时想不通,甚至选择极端方式,他是能深深体会那种感觉的。
专家观点:高知群体应具备高知心理
对于阿磊的极端选择,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陈恢忠表示,这种已不鲜见的事例应该引起警惕。
陈恢忠说,社会考评体系为高知人群设置高门槛,这本身无可非议。对高知个体而言,不能寄望考评体系降低门槛来适应自己,而应通过自身调整来适应考评体系。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高知考评体系令大多数人无法接受,如果有些专业领域的确出现门槛过高的情况,教育部门就有必要调整门槛。
陈恢忠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高知人群理所当然地要承担更高压力。因此,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过程中,除培养专业能力外,还有必要同时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理学专家称,阿磊的极端选择,除了普通自杀者的心理缺陷外,还可能与“精英忧虑”现象有关。该专家分析说,精英人群相对普通人的认知更为高远,这往往造成他们怀有“看得到、达不到”的困惑。当这种困惑积蓄到一定程度而得不到释放时,就可能陷入绝望的地步,从而走向极端。
两位专家均认为,关注高知群体的心理健康,增强其自我调剂能力,应该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项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