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之前,导演江海洋向武大教授查全性鞠躬敬礼
导演江海洋
主演周显欣
主演孙海英
本报讯 国内首部以恢复高考为主题的影片《高考1977》昨日在江城洪山礼堂首映,导演江海洋携主演孙海英、周显欣亮相。对这样一部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献礼影片,导演江海洋则称:票房可能不会创奇迹,但一定会有个好口碑。
本片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结局是喜剧的,所有的矛盾在“人性”这两个字中悄然冰融,甚至可以说有点跨越历史的理想主义。它不像以往的片子,用英雄来讲述时代,而是一种平民的史诗。江海洋说:“不是让人受教育,只是心灵的抚慰。”
影片没有票房负担
说起这部电影,江海洋坦言,票房不是最终目的,他要拍一部对得起历史、让人记得住的电影。“希望不止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去看这部片子,更希望现在所有的年轻人,‘80后’、‘90后’有空都去看一看,感受一下,看看父辈们当年是怎么考试的,他们是如何为考试付出代价的。”江海洋说,或许今天的年轻观众不能理解1977年的高考,但无论哪一代人,对历史的尊敬、对爱情的认知都是一致的。“票房可能不会创奇迹,但一定会有个好口碑”。
床戏不为吸引眼球
在《高考1977》中,虽然角色造型都很土,主题非常端正,可女知青陈琼和男知青潘志友还是有一场尺度很大胆的露背的床戏。对此,江海洋说,这绝对不是为了票房而吸引观众眼球。他解释,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讲述知青的故事,不谈爱情,是欠缺和不真实的。在影片中,那个片段只是展示一段美好的爱情。“这个片子更多的是抚慰心灵。”
此外,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首次献声银幕,演唱片尾主题曲,也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
老中青观众都想看
此次,本报邀请不少读者对《高考1977》先睹为快。
一位82岁的退休教师王瑞珍给本报写信说,我是一个退休的人民教师,我儿子是参加1977年高考的,现在我孙子今年就要高考了,我想带我儿子和孙子一起去看这个电影,让他受受教育,也帮他打打气。一位叫何凡的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老师写信说,没有高考,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跟你们写这封信的我。当然,报名者中还有一些亲历了1977、1978年高考的人。
记者发现,在报名要求参加看片的本报读者中,老中青三代观众都有。影片看完之后,不少观众都说自己流泪了。
孙海英:并不痛苦的老愤青
军人出身的孙海英,因在红色经典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饰演石光荣一角而大红大紫,而在他本人身上,依然清晰可见那一代人“石光荣式”的执拗与情怀。
昨日下午与记者见面时,孙海英一句很认真的“早上好”,让台下哄笑,他忙改口“下午好”。最初,他像石光荣一样,透着愤世嫉俗的不爽。当有人问他:怎么去演影片那个老迟的形象?他硬邦邦地甩出一句:照着剧本和导演的要求去演呗。然后,不再说话。
当有人问他:怎么了,孙老师有点不高兴啊,心情不好?他“石光荣式”地说:我装的,我在装深沉,装深沉是想装文化。台下笑了,孙海英的话匣子也打开了。
他说:最近又有人说我炮轰什么影片,我不是一个自傲的人,但我就认为中国电影不好看。我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就喜欢土得掉渣的形象,我就喜欢石光荣,但可惜没有。
他说:现在年轻人不珍惜,爱做不劳而获的梦,我们有责任。电影、电视对现实的表达太脱离现实,没把孩子 们教好,只教会他们一生妄求,不劳而获。
他说:家长不要为孩子高考苦恼,不要过多剥夺了孩子们的娱乐和个人取向,只愿孩子是一个有用的人就够了。不要好高骛远,他们想学就学,不学拉倒,学习不应是一个负担。
他说:电影没有大片、小片之分。美国有些小片子,含义很大。所谓的大片就是架子大,没内涵、没内容,所以找很多东西来壮胆,那是心虚的表现。
他说:有我喜欢演的我就演。爱看不看。《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胡歌版 李亚鹏版 黄日华版)是我最大的败笔。没办法。
他说:艺术就不应该是商品。灵魂用钱买得来么?智慧买得来吗?艺术是应该引导人们前行的。
他还说:……
在他“愤青”之后,有人问他:这么多让你看不惯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你一定很痛苦吧?他立刻说:我不痛苦,没有自己的想法才痛苦,别人的问题是别人的,我有责任说,但我没权力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