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越来越丰盛,“吃”出来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关注度不断提高,慢性腹泻却未得到重视。长期腹泻带来的营养物质缺乏不但严重影响身体机能,还给“泻一族”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慢性腹泻中医称为泄泻,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糊状,甚至稀如水样,脾胃功能异常是其根本病机。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饮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又称为“后天之本”。脾胃不和,百病始生。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杨国红主任医师介绍,本病的最大特点是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以虚症居多,但近年来虚中夹实的比例在不断提高。按其临床表现,可辨证分为三型:
37岁的冯先生,是某行政单位干部,大便不成形已有6年,排便时前段正常,后段则呈糊状不成形。饮食油腻、生冷或辛辣时大便就会更加稀薄甚至如水样,且排便次数增多,腹部满闷,无饥饿感。
杨主任仔细询问了病人的发病过程,了解到病人工作应酬较多,饮食油腻辛辣且不规律,又望舌切脉发现其舌淡苔白,脉细弱,结合其症状认为证属脾虚湿盛型泄泻。这种原因导致的泄泻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受损,饮食得不到正常消化,下趋肠道而成泄泻。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异常则腹部胀闷不适,饮食减少。由于消化不良,本型病人还常出现食积内热的表现,可酌情加用消食、清热、祛湿的药物。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出现脾虚湿盛的表现。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破坏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所以一见腹泻不问原因就用抗生素的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
42岁的刘女士,与丈夫感情不是很好,平时老感觉胸口胀闷,每次和丈夫吵架、生闷气时就会打嗝连连,腹痛腹泻。吃了很多药,效果却不好。
杨主任根据病人的讲述,再结合其舌红脉弦的表现,诊断其泄泻属肝郁脾虚型。肝对人体气机的有序运行具有调节作用,脾胃消化功能的正常也有赖于肝的调节。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均可使肝脏气机不利,干扰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腹痛泄泻等症状。治疗上应当舒肝解郁,益气健脾。
病人的情绪对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病人应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平稳乐观的精神状态。
51岁的张先生,苦恼地说自己早上很少能睡到七八点,因为每天早上五六点时他都会因为腹部疼痛而起来上厕所,上过厕所腹痛就会消失。平时比较怕冷,一受凉就会发生腹泻。
杨主任望舌切脉后发现,病人舌淡苔白,脉沉细,再加上清晨腹泻的特点,诊断为肾阳虚衰型泄泻。腹泻日久,肾中阳气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较弱,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所以本型腹泻又称为“五更泻”。
本型腹泻和年老体虚、阳气不足及房事过度有较大关系,所以年老体虚的患者尤应注意节制房事。
杨主任特别强调的是,慢性腹泻难以彻底痊愈的原因在于肠胃每天都要接受饮食的考验,而本病患者的肠胃功能稳态极为脆弱,生活上稍不规律即可使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患者吃饭应做到定时定量,生冷瓜果蔬菜、冷饮、油腻、辛辣及蜂蜜、核桃等滑肠的食物应尽量避免。儿童应彻底阻断零食,使脾胃得到充分的休息。造成病症反复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症状好转之后,很多病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增加饮食,使部分恢复的脾胃功能再次受伤,更应切忌。
杨主任认为常说的脾胃病“三分在治,七分在养”,虽有些夸大,但其重视生活调理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