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药品说明书或标签上,药品的用法都是标明一日服几次。据此,人们约定俗成,都把一日服用3次的药物在早、中、晚餐前后服用,这样,本应24小时服用的药物实际上12小时就服完了,另外12小时则无药可服。这就造成白天血药浓度高,夜晚血药浓度低的不均衡现象。对于那些需要维持体内平稳浓度的药物来说,这样的服药方法是不可取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用药间隔”。
比如,我们知道,抗菌药物在体内需要保持相对平稳、最好是在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血浓度,而不是白天高、夜晚低,那样容易给病菌以苟延残喘的机会。再如平喘药茶碱也需要保持相对平稳的血浓度,以使病人呼吸顺畅。如果晚上血茶碱浓度过低,病人夜晚就特别难受。此外,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的病人也需要匀速服药,以最大限度发挥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当然,也不是所有药物都严格要求匀速给药。有些药物的半衰期很长,一天只需服药1次,人们往往固定在早晨或晚上服药,对这样的药物不需要特别苛求。还有一些非治疗药物,例如保健用的药品,早一点晚一点服用不会有很大问题,也不需要严格控制给药时间。
还有些药物是不需要匀速给药的。比如吗丁啉,是一种促胃动力药,夜晚人们不进食,胃自然不需要动力,因此吗丁啉只需要在白天这个时间区内给药。
还应该指出的是,不少医院图省事,将医嘱每日静脉滴注2次的药物,仅加用在1瓶液体中,只是把2次给药分开,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短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过高,容易引发诸多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量变到质变”,以致酿成恶果。同时体内浓度峰谷差过大,不利于保持药效。不少医务人员并非完全不知道这样做不妥,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放纵这些司空见惯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因此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应该遵循合理的给药间隔,要树立“用药间隔”的科学概念,摈弃“用药次数”的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