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是临床常用的剂型。对于汤刘的煎煮法,历代医家很重视。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易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煎药所用器具,多用有盖的陶瓷砂锅,不主张用铁锅。
煎药所用的水,以水质洁净为原则,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自来水、井水,但必须选择水质较好的;煎药前先用水将药浸泡10-30分钟,用水量视药量大小而定,一般以淹过药物3cm左右为度。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防止气味走失。
至于火候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如《本草纲目》载有: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对于解表药、芳香化湿药等,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毒性药,多宜文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或减低毒性。
煎煮次数,一般说1剂药可煎3次,最少应煎2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溶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继续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更好发挥药效,1剂药最好煎煮2次或3次。
中药汤剂,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才能使有效成分更大的溶出,发挥最好的疗效。所以,煎制汤剂时讲究对一些药材的特殊处理方法。
(1) 先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性经久煎可以降低,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后再入他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2) 后下:指气味芳香的药物,应避免久煎。为防其芳香有产成分走散,应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才下药,再煎4-5分钟即可,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此外,有些久煎会降低功效的药物,也应后下,如大黄、钩藤。
(3) 包煎:为了防止一些药物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药液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再用薄布或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如赤石脂、车前子、旋复花、辛夷花等。
(4) 另纯或另煎:某些贵重的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他药物吸收,应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片,放入加盖的小杯或小盅内,隔水炖2-3小时才服。又如贵重而又难煎出味的羚羊角、玳瑁等,应切成小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也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其他如肉桂,也宜另煎服。
(5)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煎煮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其他去渣的药液中微煮,并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以免同煎易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影响药效。此外,有些药,如芒硝,可直接放入其他去渣的药液,微煮溶化即可服用。
(6) 冲服:指散剂、丹剂、小丸、自然汁,以及其他芳香或贵重药物,不需煎煮,用开水冲服即可。如田七粉、肉桂末、沉香末、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竹沥、生姜汁、牛黄、麝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