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年半的时间修完大学4年的绝大部分学分,放弃申请保送研究生和进公司就业的机会,不顾家人极力反对,四川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余昌洪与大二学生刘洪沛一起集资7万余元,在大邑县租下40亩地,搞起了糯玉米和刀豆的种植。
再过两三个月,余昌洪就将迎来收获季节,估计今年有近5万元的毛利。下一步,余昌洪还要注册品牌、成立公司……
“薄膜两边要留10厘米,这样单株种出来的玉米产量才高。”昨日,在大邑县韩场现代农业园区,余昌洪指点着在田间劳作、年纪足可以当他长辈的村民们。他脸色黝黑,牛仔裤上沾满尘土,脚穿一双过膝的胶鞋。除了脸上的眼镜和一股书卷气提醒着他的大学生身份,他更像是一个年轻农民。
放弃保研 大学生回乡种田
今年春节刚过,余昌洪就告别大学校园,和同为大邑人的校友刘洪沛一起,租地40亩,一头扎进韩场镇现代农业园区。
回家创业当农民,余昌洪的举动,受到家人特别是父母的强烈反对,“辛苦供你上大学,就是想你以后在城里上班。大学毕业回来还是种田,这书读来有什么用?”
是的,比起回乡种田,余昌洪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目前就读川农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的他,已经基本修完大学4年的学分,可以申请保送研究生。即便不读研,品学兼优的他找工作也很容易。
面对诸多出路,余昌洪的选择确实出人意料。但除了心中对土地的热爱,农村长大的余昌洪更觉得,回乡创业是个人价值的证明,“辛苦读书,就是想学以致用,对理论知识进行一次验证。”特别是亲友们认为他肯定赚不到钱的各种预测,反而坚定了他的创业信心!
创业资金 打工钱加奖学金
创业不光需要勇气,从读大学开始,余昌洪就对创业项目的选择、资金的筹措、产品市场等问题都作了周详的考察。
种什么?余昌洪选择了种植糯玉米并套种刀豆,“我们的投资小,要选择经济价值高、见效快的产品。刚起步,没有精力开辟市场,虽然订单种植比自己营销利润少很多,但是回收资金稳当些……”
为了规避风险,减少投资成本,余昌洪把种植基地选择在位于大邑韩场镇的兰田公司附近,由兰田公司组织订单收购,“离公司近、也就是离销售渠道近,运输成本就要低些,而且产品新鲜、能保证品质。”
靠着两人获得的奖学金和打工赚来的4万多元,再加上从亲友处借来的3万多元,余昌洪、刘洪沛二人开始了创业的前期准备。
实战操作 创新与传统交战
尽管写下了上万字的项目规划书,但毕竟是纸上谈兵。进入“实战”之前,余刘二人遇到了很多棘手问题:工人不好请;农具不全;生态农药买不到……幸好团县委、镇团委和社区热情相帮,细节问题才迎刃而解。
真正让余昌洪头痛的,却是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距。余昌洪喜欢用有机肥,习惯大量施用化肥的村民们却嫌麻烦。村民们习惯粗放式的种植方式,而余昌洪却喜欢精耕细作,村民稍有疏忽,他会立马指出,现场返工,“不要小看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非常大。这些关不把好,以后的收益都受影响”。
创业之路 经历比收益珍贵
虽然村民们对这个“小老板”的种植方式和做法很不理解,可是对小伙子吃得苦、会安排、懂核算的本事却是非常认同,“他每天在田里都要泡10多个小时,硬是舍得干”。
余昌洪到韩场镇还没半年,就足足瘦了10多斤。他租住在简陋的砖房内,早晨六点起床,没有电视机也不能上网。但是每天,余昌洪都会把心得体会和数据记录下来,“经历就是财富,比钱都重要,以后创业发展都用得着。”
再过两三月,就到收获的季节了。余昌洪这一季可赚近5万元。他有新的谋划:争取团县委的“银团互动”资金、扩大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选新品种、注册品牌、成立公司……未来创业的路还很长,余昌洪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