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
实习生 朱崇开 本报记者 王聪聪
陈洪捷,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
在德国,联邦政府法律规定企业的员工数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必须拿出一部分资源,如车间和师傅,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培训岗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是在为自己培养人才,在德国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此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透露,今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860万人,实际扩招50万人,总的招生规模有望首次超过普通高中840万人的招生规模。在高职教育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均已占到全国高等院校和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对于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病,坊间热议已久。对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陈洪捷: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熟练技工。按照我们的国情,中职教育的规模应该大于高中教育的规模。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减轻就业压力,而是国家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职业教育。
但最近几年的重视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政府、专家重视,也喊了很多口号,但企业和社会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劳动力素质变得日益重要,企业迫切需要有各方面特殊技能的人才以保证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国家适时推行特殊职业培训计划等措施,会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
中国青年报:您的意思是,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可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陈洪捷: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职业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也是在广东、江浙沿海发达地区。上世纪80年代,德国人曾向中国推销过“双元制”教育,我国当时也很欢迎,但是那时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够,对技术工人需求有限,职业教育并没有像当时设想的那样普及开来。
而现在,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有了迫切的需求,大学毕业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很多企业仍然找不到熟练的技术工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经济发展绝不能缺少能工巧匠。
中国青年报:在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德国的“双元制”遐迩闻名,甚至被称为德国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我们可以借鉴吗?
陈洪捷:当然值得我们借鉴。“双元制”教育最典型的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生一周有2~3天在学校上文化理论课,剩下的时间到企业接受训练,文化理论课的内容与企业训练挂钩,针对性很强。也有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学生在那里可以接受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
在德国,联邦政府法律规定企业的员工数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必须拿出一部分资源,如车间和师傅,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培训岗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是在为自己培养人才,在德国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
我们应该完善职业教育法。尤其要以法律形式让企业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
中国青年报:培养人才需要很大的资金人力投入,如果我们也让企业承担这个义务,企业会不会有负担?
陈洪捷: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双元制”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情况也是中小企业很多,但是它们一般没有足够的能力培训人才。我们可以首先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双元制”,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途径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慢慢发动中小企业参与。但是首先要制定法律,我认为这是可行的。
法律首先规定谁有义务做什么,另外就是规定经费分配。在德国,每个州的日常教育经费是自己说了算,但职业教育是个例外,联邦政府从一开始就参与,投资力度很大,当然企业也要出钱。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就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谁申请到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谁才有国家资金支持,大部分学校申请不到。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是民办的,他们大部分以营利为目的,还差钱吗?
陈洪捷:正因为如此,他们考虑的就是怎么投入少而获利多。所以,民办职校更愿意办外语、财会、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不需要太多老师和场地,投入少,利润高,而工程、汽车修理等都需要实训场地,需要老师手把手教,这样的民办职业学校很少。所以单纯依靠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肯定不行,国家还是要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青年报:在中国,大家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的无奈选择。德国是这样吗?
陈洪捷:在德国,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是平等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并不只是学会一种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这种技能赋予人生一种意义,比如说价值观念、职业认同等等。所以,德国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比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的定位比较准确。
我们应该学德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职业教育——小学还是统一的知识学习,初中后就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目前我国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孩子,都“一刀切”地接受相同的义务教育,但很多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孩子,对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并不感兴趣,家长也觉得学那些没用,加上考大学无望,那些孩子很容易辍学。与其对他们实行普通义务教育,不如对他们进行职业义务教育,比千篇一律的普九教育实用得多。毕竟社会更需要有技术、有手艺的人,用不了那么多搞学问的。
德国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会去参加职业教育,学门手艺。这种方法很灵活,也很务实,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的范围就更宽泛了。我觉得这种观念应该在中国大力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