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招聘不能做表面文章
前来北京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在当前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个别单位表面上响应政府号召,到招聘会里“设摊”,但它并不真正愿意招人。因此,要加强监督,并呼吁用人单位讲诚信,真正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秦绍德不久前收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一位应届毕业生的来信,称其去了多个大型招聘会,向100多家单位投过简历,差旅费、简历费等花了5000多元,但是,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却收了简历就往筐里扔,明显是在敷衍。“我自己也做过一些调研,发现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应付促进就业的号召,摆摆样子走过场。”秦绍德对记者说。
秦绍德表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应该满腔热情地对待大学生应聘。既然到招聘会现场“设摊”,就一定要拿出岗位给学生。“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都要讲诚信。”
秦绍德说,现在,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认识误区,要么一味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历,要么希望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就是现成的人才。“用人单位应该看所招聘的学生是否与单位的要求相适合,是否有发展潜力,不能太急功近利。大学毕竟不是一个单纯的职业培训所。譬如一个医科学生毕业后,不可能马上就让上手术台主刀,需要当几年实习医生。”
摒弃“精英教育”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只要我们不用“精英教育”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不难解决。
现在,不少大学生找工作时,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是社会“精英”,理应在大城市、大单位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种自我定位不切合现实,更不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近20年来的扩招使高校每年的录取人数由60万增加到了近600万,近10年来全国增加了3962万名大学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正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个转型期,相应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型,择业时不能老盯着机关单位、公司,而要把眼光放宽到生产经营一线。
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高校毕业生们能适当放低定位,不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认同为耻,就不缺乏就业机会。大量事实证明,基层单位、边远地区、中小企业一样能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抱负提供机会。虽然不同的工作岗位确实有工作条件和待遇差异,但不论什么工作都能成为成功职业生涯的开端。
客观地说,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发展并不平衡,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既需要鼓励高校毕业生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更需要有关部门和各地努力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做普通劳动者排除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