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典故,出自《左传》。其原意是指疾病重笃,已属无可救药。现多比喻事态严重,难以挽回。“病入膏肓”的故事,较为完整地记载了2000年前的一个典型病例。
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2年),晋景公身染重疾,自觉心前区疼如刀绞,憋闷难忍。在一天晚上,晋景公做了一个恶梦,他梦见一个厉鬼,长发披地,巨齿獠牙,伸着长臂,对他说:“杀余孙不义,余已请天帝来惩罚你!”景公害怕,恶梦惊醒。于是,他便请桑田巫为其诊治,桑直言不讳地说:“国君病势深重,性命已操在死神手中,恐怕难以活到吃上新麦的时候了!”晋景公惧而且疑,便派人去秦国请名医。
秦桓公听说晋景公病了,便派名医扁鹊为他治病。当扁鹊正行在路上,还没到晋国之时,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两个小孩子对话:一个说:“扁鹊是名医,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办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膏(心尖脂肪)之下,肓(心脏与隔膜之间)之上,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就在晋景公做完了这个梦的当儿,扁鹊来到了晋国。诊完脉他对景公说:“病已入膏肓之间,用灸不行,用针刺又达不到,用药也无效,这个病无法治了。”不久,新麦开镰,晋景公盛怒,暗暗思忖:“桑田巫诅骂寡人,说我活不到吃上新麦的时候了。今天,我要让你看着我吃上新麦。”随即,遣厨师以新麦为膳,并召桑田巫来见。打算先食新麦,后杀桑田巫。麦还没来得及做成熟食,晋景公忽感心胸憋闷,大汗肢冷,腹胀骤作,急忙让人扶持至厕所,即昏厥厕内,驾鹤西游了。
2000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妨给晋景公做个“死亡病案分析”,推断一下,看他身患何病?死因何在?
查阅书史可知,晋景公虽为一国之主,但出身庶民,历经忧患曲折,戎马生涯多年,在位19年,事情繁多,操心费力,“神虑精散”,其子又为主帅。据此推算,景公年已过百。由此推算,他患老年病的可能性极大。作为国君,珍馐美肴,猛食暴饮,在所难免;加之多静少动,好逸恶劳,脂质代谢极易紊乱,动脉硬化实难排除。扁鹊诊断为病在“膏肓之间”,据古典医籍考证,膏,心下之部,肓,心下膈上之部,膏肓系指心区。心前区疼痛、憋闷,是晋景公的主诉,也是他找桑田巫诊治的主要痛苦。于此,晋景公患有真心痛,现代医学称为冠心病心绞痛。腹胀,可能为大便秘结所致。由于盛怒,加之排便时用力屏气,导致腹肌强烈收缩,腹内压力升高,加上高度的精神紧张,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心脏收缩时的阻力增大,负荷提高,加重心肌缺氧,供血不足,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产生绞痛性昏厥,以致倒毙厕房。这是晋景公猝死的主要原因。
今天,医学科学的发展令扁鹊望尘莫及,冠心病已不再是无可救药的了。但是,从晋景公之死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精神必须舒畅。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依,互为根本,情志调和则气血流畅,情志失调则气血逆乱,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气滞则血瘀,血瘀于心则变生心区疼痛。精神紧张、思虑过度、喜怒无常等因素可诱发心绞痛,以致心肌梗塞。晋景公死于暴怒之后,原因十分明了,怒发冲冠的情绪波动,犹如“定时炸弹”,对那疲惫的心脏,脆硬的血管可构成极大的威胁,使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加剧,出现绞痛性昏厥,溘然离开人间。可见,暴怒是冠心病的大敌。因此,要养成处事不急不躁,遇事不大喜过望,闻变也不忧思重重的应变能力,才能心静神安,灾病不生,福寿永存。
二、饮食以素为主。国内外医学界均注意到,高脂、厚味饮食是冠心病的温床。大鱼大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湿生痰,助热动风。过食则易使血中胆固醇增高,当超过人体的需要时,胆固醇就沉积在血管壁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便由此而生。像晋景公那样花天酒地的淫逸生活,恰恰成了罹患心血管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饮食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制品、蔬菜、瓜果等。特别应多食富含纤维素多的果蔬之类,以有利于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及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留与吸收,又有助于降低血中胆固醇。
三、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和锻炼可以通经脉,调气血,濡筋骨,利关节。只有气血津液保持畅流,才能使新陈代谢加强,从而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扬清排浊,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改善脂质代谢,缓解动脉硬化的发生。
晋景公之死还说明,任何事情都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无病的时候要注意预防。倘若渴而掘井,斗而铸兵,病入膏肓,就已是措手不及,难以挽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