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提到:“研究发现,50%的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骗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撒谎。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物。”
此帖一出,不少家长或者非家长的网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大致的争辩方向有两种:一、说谎不是种好的道德品质,不应提倡;二、孩子说谎说明他心智发展快,是长大的标志,不应被否认。于是,记者在各种言论中,想到了《狼来了》的故事。在记者小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坚决否定“说谎”这一行为,而现在,却又有了新的说法。究竟能不能给孩子的说谎找一个这样的理由?我们先来看看两则真实的“说谎”例子。
“我的爸爸是名警察”
乐乐今年9岁了,是爸妈眼中聪明伶俐的乖儿子。爸妈这么认为,可不是没理由的。就在乐乐7岁那年,他用一个“聪明的谎言”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那时乐乐还在念一年级,平时都由奶奶接送上下学。一个夏天的傍晚,奶奶因为临时有事晚了接乐乐的时间。乐乐就站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等奶奶。“来了一个男人,说是他爸爸的朋友,来接乐乐回家。”乐乐记起妈妈平时“不要轻易跟陌生人走”的嘱咐,又想起爸爸从来没有接送过自己,就说了一个谎。“他说:‘我爸爸是名警察,平时都是开着警车来接我的,为什么叔叔你没开警车啊?’那人一听慌了,立马走开。我妈接到他时,他欢呼说自己刚刚智斗了坏人。”乐乐爸爸说起这事,满是骄傲。他说,他压根没想到儿子会这么聪明,说这样的谎。
“妈妈,他打我了”
“妈妈,他打我。”当熙熙和妈妈这样说时,熙熙妈除了怜惜,还有愤怒。当时,熙熙在幼儿园念大班,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熙熙告诉妈妈,说有个叫潇潇的同学打了他的头,很痛。熙熙妈问他,为什么被打,熙熙说,是因为潇潇抢他的铅笔用,他不给就挨了打。熙熙妈第二天怒气冲天地去幼儿园,找老师,找潇潇,想要讨个说法。没想到,老师和潇潇给出的说法,却和熙熙的大相径庭。
“老师说,是熙熙喜欢潇潇的铅笔,潇潇不给,熙熙就跟老师说潇潇打他。见老师没有给潇潇惩罚,他就回家诉苦。当时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立马转身问熙熙,熙熙承认是自己说了谎。”熙熙妈说,当她看到儿子这样的“报复”行为,觉得好可怕。“除了说谎,他还有一种极端的报复心理,这是非常要不得的。”
面对“撒谎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说法,网友们也给出了很多看法:
陈华军ch:我觉得不应该提倡,这是一种可怕的早慧。
磁芯猪:清澈得像水一样怎么可能呢。说谎不要紧,本质没问题就可以。
天马行空的飞翔:难道要大家培养孩子说谎?小时候骗家长骗老师,长大骗全世界?
专家:别刻意给孩子贴“说谎”的标签
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说:“孩子说谎分为很多种,学龄前和学龄中的孩子在说谎这一行为上又有区别。”
她认为,学龄前孩子的说谎不能被定义为真正的“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的谎言没有恶意,只能说,他们没有说实话。”她说,他们的谎言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超乐观主义,也就是常常要夸大自己的能力,说一些“大话”。一种是出于怕被惩罚,而借别的东西来转移自己的责任。这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防孩子长大后真正说谎。
“首先,不要刻意给他贴上‘说谎’的标签,在他的意识中,没有说谎这一概念,你贴上后反而会对他今后的思想、行为造成影响;其次,忽略他说的不正确的,向正确的说法、行动引导,不要强化他的说谎行为;最后,千万不要鼓励他说谎,很多反社会性的行为,都是从一点一滴的说谎开始的。”
对于学龄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说谎目的分为三种,一种是自我保护式谎言,怕面对后果。例如明明是作业没做完,第二天跟老师说忘了带本子。这时,家长就应做责任教育,鼓励他勇于承担责任,说实话。另一种则是敌意型谎言,例如谣言,或故意中伤别人的话,这时,家长就应出面制止,给予教育。第三种是善意型谎言,也就是在乎别人感受而说出的谎言,家长应该一笑而过。
在她看来,说谎是认知能力成熟的一个表现,但并不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成功的真正因素是认知能力成熟与否,但成熟并不全靠撒谎来体现。”她说,不需要说实话与故意说假话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而另一种说谎模式,即家长出于安全教育教孩子“说谎”的,可以换种方式,“你可以跟孩子说,在一些情况下,你可以选择说假话,或者不说话,而不要用‘说谎’去给他加深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