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儿子过早地感受到来自一个成年女性的焦虑与所有情绪,那意味着他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因为在生理年龄上,他是个孩子,可心理年龄上,他已经成为了哄女性的男人。没办法,不把面前的这个女人哄开心,自己的生计就无法保障,这就是无奈的恋母情结。
但他们力不从心,无法真正解决妈妈的孤独问题,所以他们感到自己很没用,于是他们会自卑,感到是自己没有让妈妈开心。他们会把这种自我否定带入将来的两性关系,一旦遇到亲近的女人,就会自然地认为自己无法满足对方的孤独(等要求),自己就是没用,所以他们有的会逃跑,有的会切断交流以回避自卑,也就真的呈现出没有作为的状态。
·别像你爸爸
与上面的道理一样,有些孤独的母亲也会对父亲产生抱怨,无论这矛盾因何而起,总之,母亲对父亲不够满意,于是她们会改造儿子,希望儿子成为她们心中那个完美的配偶角色,因此,她们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儿子身上,生怕儿子成为他爸爸的样子。
儿子肯定会配合妈妈的定做和设计,可也因为他们只是孩子,所以总无法令母亲满意。这便会招致母亲的苛责或打骂,其实,母亲有一大部分的愤怒是冲父亲的,可她对老公再无指望,便只能迁怒于儿子,毕竟,儿子是她唯一有权,也有可能修理的男人。
孤独和愤怒的母亲会将这个过程称为“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过分疼爱”,然而儿子没有感受到爱,倒领教了阴盛阳衰的男女关系,包括母亲对父亲的不满意,和母对子的严厉。
当儿子长大后,也自然地会把这种母子关系带入两性关系中,“是的,女人就应该强势,就应该压制男人,因为妈妈就是这样给我表演的。”那么,这个强势的母亲就应该是妻子,而自己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弱势的儿子,毕竟这才有归属感,也才叫一个家呀!
·女人男性化
有人说,是不是相比之下,女孩子可能就要比男孩子的压力小一些?
不然,以上三个家庭中若把儿子换成女儿会什么样?
第一个家庭,老人仍然想延续香火,那么女孩子自然承担不了这个责任,于是不那么受重视,后果呢?孙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后果呢?心灵饥渴的女孩子自然会抱怨所有与之亲近的人,包括自己将来的老公——“你们干吗不爱我,为什么男孩子得到的爱就比我多,如今,我要你们这些男人加倍偿还!”
第二个家庭,陪伴妈妈的是女儿而不是儿子,妈妈无法要求女儿承担父亲的角色,而且女儿还需要父爱呢。因此,父亲忙碌而不着家的后果,就是女儿从小没有得到健全的父爱,她会把这个漏洞延续到将来的两性关系中,要求老公弥补其父爱的缺失,因此老公要扮演父亲,像父亲一样满足她的一切要求。怎么样,一种强势出来了吧?
第二个家庭,妈妈不会对一个女儿说:“别像你爸爸”。孤独而愤怒的母亲会跟女儿叨唠爸爸如何对不起自己,如何没良心,如何不负责任……,这会怎样?当然会给女儿留下一个“亲近的男人都靠不住”的暗示,那么将来,她自然地认为亲近自己的男人(老公)根本靠不住,没事业心,没责任心,得,妈妈的魔咒见效了,又是一种强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