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嫉妒心态的顽固性在于它的潜意识性
嫉妒是不明智的,它害人而必不利已,这是谁都明白的。但是,在应用心理学新的技术干预之前,嫉妒是让人无奈的。世界上有哪个人愿意做嫉妒的人?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轻意地克服掉嫉妒呢?即使你发现自己是一个嫉妒的人,即使你下定了决心,作好了一切准备,用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却常常令人失望。这是因为嫉妒是一种潜意识心理状态。所以,它的顽固性和其它心理障碍是相似的。
当然,在我们提出新的潜意识原理以后,嫉妒已经变得很好解决了。临床经验表明,只要本人有意识解决,它的临床干预有效率是百分之百。
从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掌握新技术的咨询员们的帮助下成功地克服嫉妒问题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但是,他们都是再三强调要对此事绝对保密。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没有人就嫉妒问题进行任何深入的个案研究。在主要当事人在校学习和毕业离校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一直对嫉妒现象保持沉默。在此,我们只能把嫉妒现象作一种普遍的,甚至有点抽象的心理现象来探讨,而不是像其它心理现象那样,写成临床研究报告。因为嫉妒心理往往带给他人伤害,所以当事人对自己解决了嫉妒问题的保密程度的担心,可远远不像对待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那样轻松。
通过我们对一些早已时过境迁的当事人的回顾和随访来看,成功地解决嫉妒问题的人在人格上都能够明显地立即升华一筹。于是,有时又情不自禁地想,既然许多人主动承认普遍存在嫉妒心理,既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它,我们为什么不把问题大大方方地提出来,帮助这些青年人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成长局限呢?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接受我们的观点:他们敢于把嫉妒问题提出来,运用心理学技术加以解决,他们是文明的人,是高尚的人,是自觉的人。只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肯如此自我革新,自觉解决嫉妒问题。谁也不会认为没有主动解决嫉妒问题的人,就没有嫉妒;假如有一名同学一旦知道了哪位同学曾经解决过嫉妒问题而说三道四,大家会在内心深处如何评价这位主动解决嫉妒的人和这位不解决嫉妒而对他人说三道四的人,答案应该是清楚明白的。
在辽宁师范大学,部分彻底了解了嫉妒心理机制的同学,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克服嫉妒的方法,以便将来用于教育工作实践,而且他们明显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受个人成长陷阱之害,他或她想腾飞时再也没有了那种心理上的羁绊。这些同学也主张公开讨论嫉妒心理问题,大面积地解决嫉妒问题,公开地讨论克服嫉妒的技术和临床策略问题。从今天看,这是一种进步和文明,明天再看辽宁师范大学校园的这一文明现象,就是一种传统和文化。
过去心理学研究强调嫉妒是一种人格、性格……,这样说也对,但是这不是研究如何有效干预这种心理的角度。因为人格是稳定的东西,所以,这种人格观的研究结果使得大多人是悲观的,会让人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难新”之类。在辽宁师范大学这个掌握着心理学新技术的咨询员技术群体当中,都更多地看到嫉妒心理活动形成和运行的心理机制;看到这种机制背后的一种心理结构;看到这种结构背后的复杂系统关系;……也自然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杠杆解。杠杆解,一种类似无为而有为的,以简驭繁的解决复杂问题的易行方法。
下面的图示表示的是嫉妒行为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如果我们弄明白了这一结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嫉妒问题。少数对刺激事件产生痛苦情绪水平过高的同学不容易自我解决,那么,应该花5元钱预约一名技术较好的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帮助你先将过敏的情绪反应降下来。有的同学在解决了消极情绪以后,思维问题解决不了(如想不明白某人某事),一般找一名大学生心理学会会员帮助你解决就可以。他们会先帮助你降低过敏性的情绪反应,然后让你再思考这件事。如果有时你的思维确实是有道理的,只要想这件事情时情绪就不平静,那么,你用理智心态想这件事,本身也是克服了嫉妒心理的困扰。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嫉妒行为的心理结构:
二、嫉妒行为的心理结构
关于嫉妒行为的心理结构,简单地说它就是一个复杂的由若干个S-R组成的系统。大家都知道,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当被实验的狗的嘴里放入肉末时,实验员便同时摇响铃声。在铃声和进食多次结合之后,只要铃一响,即使狗的嘴里不再放进任何食物,它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条件反射原理。为了更简捷地表达这个原理,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家们用S代表铃声等条件刺激,用R代表狗听到铃声后的分泌唾液等行为反应。
在人类的嫉妒心理活动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类似的但更为复杂的S-R反应系统。比如当学生A某一听到老师表扬B某(S)时,A某心中便会产生一阵焦躁不安的痛苦(R)。所不同的是人类的这一条件性心理反应要比实验中的动物的R反应更复杂得多。例如我们可以将人类的R行为反应进一步地分解为:情绪反应状态(图示中的R1、R4、R5三种性质的反应);思维反应(图示中的R2、R6所表示的两种性质的思维反应)和行为反应(图示中的R3、R7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