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网戒中心主任杨永信用来治疗网瘾的极端手段在媒体上引起了巨大争议。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其治疗手段,是对未成年人做了一次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教。他运用的种种方法虽能立竿见影,但也充满了后患。
对于一个少年,未来是一种遥不可及、抽象虚幻的东西,他并不真正相信—— 米兰· 昆德拉这样形容了人们处于动荡青春期的脆弱而敏感。“暴风骤雨”则是心理学上对这一时期的形容。为了抚平心中的孤独感,年少轻狂的人更容易毫无顾忌地去做伤害自己的事情,轻易地沉溺于任何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事物。今天,网络或许会是让他们沉溺的首选。
网戒成了行为调教
“沉溺”或许只是心理问题,但是沉溺于网络的人,一旦被视为“网瘾”,就会面临精神病治疗。山东省临沂市网瘾戒治中心主任杨永信,在精神病医院有20 多年的从业经验。他在网戒中心的被叫做“杨叔”,正是时下治疗“网瘾”的名人。 来到这里,上瘾者上交了手机、MP3、游戏账密、QQ 密码和密码保护等,之后将穿上迷彩服,过上起码三个月的跑早操、站军姿、一日三餐白水煮白菜豆腐的近似军事化的生活。
以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来作为基本治疗框架,像杨永信这样的精神病医生能十分方便地开展效果立竿见影的纯行为层面矫正。其理论基础或许来自佛洛伊德关于肛欲期的说法。在这个时期,小孩学会了对大小便的控制,并体会到积累的快感,因而控制感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假如没有做好相关的训练,孩子长大后极易变得纵欲、吝啬、顽固或者很强迫。但是用冷酷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行为主义的简洁方式让他们再受一次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教,也许反而会使其性别和个性变得模糊,对于十几岁的自我意识第二次高涨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统一化的塑造方式无疑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不能说脏话,不能锁门,不能谈论治疗,不能对异性产生好感,不能“自我矫情”,也不能对过去念念不忘。这总共86 条戒律,连常人都无法严格遵守,而在这里只要被触犯,这些曾经“点击”网页成瘾者就会挨得一次真正的“电击”。
这样的惩罚与不得不每顿“认真”吃下去的白水煮白菜豆腐一样,在这里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惩罚之外,“杨叔”有一招互相“上报”的绝活,目的是为保证一切公开透明,让个人行为时时受到监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好方法。它将造成气氛空前紧张,使限制条例不断升级。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两两一组,面对面坐好,中间有个装置可以让被试感受到不同等级的压力,而每个人都只能给对方施压,结果每个人的压力都呈现不断升级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生活在一堆放大镜面前,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成更高级的显微镜,强大的压力和失去自我感的孩子们会变得麻木和妥协,最后只有两个极端可走:不是变成“白痴”,就是变成“人精”。
亲情渐远网瘾渐浓
在“杨叔”的整体治疗措施中,最惹人争议的是电击疗法。
其本质来自行为主义的“厌恶疗法”。行为主义鼻祖华生最令人诟病的研究即是其代表实验:华生对一个11 月大的男孩子艾伯特进行恐惧实验,他每次给小艾伯特看带毛的动物时就给予巨大的噪声把他吓哭,经过一段时间,条件反射形成,小艾伯特不仅对带皮毛的动物形成恐惧条件反射,后来甚至泛化到圣诞老人的胡子、皮大衣和医用棉球。排除任何非治疗因素来看,电击疗法与艾伯特实验如出一辙,将消除网瘾和厌恶刺激联系,同样形成恐惧的条件反射。但它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恐惧泛化,导致无穷后患;要么恐惧感很快消失,治疗失效。至于在“杨叔”这里,电击在治疗之外还像是一个有力的惩罚措施,那更是可能对被电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明后果的威胁。
每个从电击室出来的人,无不痛哭流涕地抱住“杨叔”和父母,表现出超富感染力的亲情。不论作秀成分有多少,杨永信在各种场合都会着力渲染亲子关系。不管是高层干部还是商业巨贾,都得放下身段去挤一个屋子里的几张床,作为家长全程陪同治疗。从某种角度来讲,与父母和解的确意味着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但是,自电击而来的亲情,并不具有切实感觉的基础。条件反射下的感情表达并不能让孩子接受可识别的、且被修正过的情感状态的能力。因此,他们从此可能会在现实与幻想的区分、物质与心理的实现上有问题,甚至将情感作为工具,而不是交流方式。也许他们将会表现出情感冷漠,人际关系障碍,直至分不清虚拟与现实。
事实上,单凭几次下跪、几滴眼泪和短暂的感动是不可能撼动亲子之间已然疏远的关系。而多数把孩子带到这里的家长,则有可能是在逃避对网瘾背后深层根源的挖掘,比起检讨自己的责任,他们更愿意相信是孩子犯了病——“精神疾病”。
其实,学者们已经在各种心理学大会上讨论并质疑精神病的存在。凯特·米勒特的《精神病院之旅》一书这样结尾:“拆掉精神病院,用它们的瓦砾来盖剧场或是游乐场”。而美国也有专家指出 :“给出对网络成瘾的诊断,可能会为让特定的一部分人成为社会层面混乱事物的替罪羊提供便利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