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职场上的压迫者、拯救者,还是受害者?
工作中,我们往往身不由己地扮演着某个角色:要求苛刻、鞭策他人的狼(压迫者),热情细心、随时伸出援手的狗(拯救者),或是柔弱自卑、逆来顺受的羊(受害者)。职场上,没有人能避开“戏剧三角型”的心理游戏。来看看你自己是哪种角色占主导地位。
战胜3000名竞争对手,维维安(化名)进入了一家外企,成为市场总监琳达庄(化名)的助理,同时还要为遍布全球的VIP会员编辑一本中英双语的会员杂志。琳达庄非常漂亮,近乎板寸的短发充分地表达出她干练果敢的内在气质,她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同时广东话和普通话也说得流利,打高尔夫球一杆进洞毫不犹豫。维维安立即就被自己女上司的美丽、气势和能力震住了。后来她才发现这个女上司女魔头的一面:眼神犀利,要求苛刻,极重效率,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一切要完美无缺——她这么要求维维安,是因为她本人就无数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琳达庄跟穿Prada的职场女恶魔一样,要求维维安必须24小时开机。有一次会员杂志与新闻发布会周期接近,可琳达庄毫不通融:必须同时完成!她被琳达庄彻底搞焦虑了。能够帮助她的,也只有她公司里的死党哥们了。他会时不时地请她吃哈根达斯店,有时候还跟她一起声讨一下女魔头。“要不是他的友谊和支持,我根本撑不到现在。”
在职场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发生:滥用权威的主管苛刻地对待下属,最终由某个充满同情心的同事出面调和,安慰受冤屈者。在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的字典里,这类在职场上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冲突状态,被命名为“戏剧三角形”心理游戏。
三个角色一台戏:受害者(维维安王),压迫者(女上司琳达庄),拯救者(死党同事)。绝大多数人都逃不开这种小游戏,不自觉地承担着某个主导角色。
狼:压迫者
在鞭策、教训他人的同时,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设定的规范和要求里。
这是典型的压迫者形象:双臂交叉在胸前,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眉头紧锁,抬起眼从镜框上边看人;一开口就是批评指责,带着不容置疑、轻蔑甚至是愤怒的口吻。在这些看似不可动摇的权威表现下,压迫者的内心往往伴着这样的独白:“可能在别人眼里我是个恶人,不过我并非苛求挑剔,我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严格,我能做到为什么他们就做不到?我怎么觉得自己是公司里唯一有责任感的人?”
沟通分析专家克里斯蒂勒?培蒂克林认为,压迫者大多数从孩童时期起就“积累”了很多的挫折和创伤,他们丧失了对人的基本信任,习惯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并容易采取偏执和愤怒的方式,通过贬低他人来弥补自己的不幸。这些位居高位的人在批评和惩处下属或者合作伙伴时,需要问问自己责骂他人的原因和依据,明确自己的权限,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
比如,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太追求完美?是不是自己因为缺乏休息而过于紧张?是不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情绪波动?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问自己问题,在自身找原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凸现自己真正的需求,关注自己生活的选择,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他人,怨恨他人。压迫者在鞭策、教训他人的同时,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设定的规范和要求里……所以,如果你是职场上的“狼”,建议你采取放松疗法,不吹毛求疵,一切顺其自然,让身体的感觉和生活的快乐和谐统一起来。
狗:拯救者
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漠视他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拯救者喜欢关心照顾人,喜欢操心,控制不住地想要帮人一把,干涉别人的决定。他那种想要帮助别人的热情,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是在漠视他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拯救者的潜台词往往是“我必须帮助他,他现在肯定焦头烂额,手足无措。”
要摆脱不适当的救助陷阱,在提供帮助之前必须明确“合理帮助”的5个条件:受害者在语言上明确表示需要帮助;设定所能提供的帮助内容和时限(“在……之前,我能为你做的是……);明确补偿条件(我帮你去……,你替我……),以便使被帮助的一方不会有欠你人情的感觉;提供帮助时不可越俎代庖,替当事人完成一切,应该留给被帮助者个人参与和努力的空间;最后,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保证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受害者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羊:受害者
反复担当受害羊角色的人往往从小十分依赖,不断地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
他们顺从恭敬,没完没了地嘀咕抱怨,内心抱着悲观的想法:“发牢骚有什么用啊,别人的职位都比我高……”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经常处于劣势、低人一等,对于同事和上司的傲慢和侵略行为更多的是羡慕和欣赏(我怎么就做不到?他们能力真强!),或者有种想得到同事或上司同情和帮助的倾向,那么我们就陷在了受害羊的角色里。
怎样才能避免成为人人欺负的对象?看清三角关系中各自的需求和心理,认清哪些事情让自己害怕或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力:计算机,法律,英语口语……这些专业能力的缺乏,可能是导致你成为受害羊的原因。你当然需要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改变弱势的地位。
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先确立简单的目标,比如每天早晨花10分钟浏览一下电脑里的邮件和文件,多了解公司里发生的事情,看看自己的职能和任务是否有增加。同时,要敢于向上司提出要求,而不是唉声叹气地抱怨。最重要的是总结过去。因为那些反复担当受害者角色的人,往往从小十分依赖,经常遭受父母的虐待和指责,在学校里则可能是不受人关注的小可怜,自然而然形成自卑心理。外界的压迫常常会激活人们早年的不幸经历,受害者需要认清和接受自己的过去,摆脱消极的自我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选择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