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校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和“理想与现实冲突”在大学新生心理挫折原因中名列前三,而“不知如何与人交往”更是成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咚、咚、咚……”某天夜里12时多,小吕刚从外面回来,宿舍门敲了半天都没人开。“我当时的心都快死了。”小吕在回忆起当天的情况时非常沮丧,“敲门声几乎把整栋楼的同学都闹醒了,而我们宿舍里依然一片寂静。”小吕是某高校大二的学生,从进校起就一直跟宿舍里其他人关系不是很好,宿舍里的同学是故意把她关在门外的。“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想见那伙人都不行,看到那些讨人厌的面孔,有时火起真想一刀把她给剁了!”小吕说这些时有些愤怒,又很无奈。小吕告诉记者,就在那天晚上被关在门外后没几天,因为和宿舍同学再起纠纷,小吕在宿舍同学集体要求下,硬给换了寝室。
“大学宿舍里的矛盾是看不到的,虽然不至于形同陌路,但疙疙瘩瘩实在不少。”中山大学大二学生小张说。在很多同学眼中,关系紧张很重要的原因还是个性不和。
男生和女生处理宿舍关系的方式还有所不同。女生有问题喜欢憋在心里,采用冷战的方式,而男生惹火了,就一顿拳脚。“打过之后就好了。”一位姓王的同学说,他们宿舍住了四人,都是学计算机的,有三个人“志同道合”整天挂在网上,出去也是一起行动,另外一同学则比较“有个性”,他也没说什么“有个性”,“反正就看着不顺眼,有时就想扁他。”王同学提起这些时还振振有词的样子。
无法适应新环境引发宿舍关系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许国彬教授等人曾经对本科生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和“理想与现实冲突”在大学新生心理挫折原因中名列前三。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对人际关系处理的“无能”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调查中,有48.3%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同伴交往的经验,全家也都围着他(她)转,因此什么事情都是自我为中心。可是进入大学后,要跟同学一起生活,必须要考虑到身边别人的感受,很多人就不适应了。”华南师范大学
学生心理研究中心的李江雪老师说。
对于有大学生因为宿舍关系不好而自杀的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黄红涛老师认为,宿舍关系其实只是导火线,真正的问题是学生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人际关系只是问题中的一个而已。
背景不同:没办法融入其他人
记者采访了不少大学生,发现生活习惯和成长背景的不同应该是造成宿舍矛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宿舍住四个人,有三个是广东学生,只有我一个人是外地来的。不是她们对我不好,只是我觉得确实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也没办法融入她们的生活。”广州大学城某高校大一新生菲菲说起自己的宿舍关系时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她们在一起都是讲广东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就算是迁就我讲普通话,可是他们讲的很多城市里的事情我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听说过,插不上话。”由于无法融入室友的圈子,菲菲只能选择独来独往,跟宿舍里其他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冷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黄红涛老师告诉记者,成长背景的不同导致的宿舍关系问题相当常见,语言、生活习惯都成为学生之间的鸿沟。
有的大学生说,他们反感某个同学的原因其实往往都源于一些细小的生活细节,比如:吸烟污染寝室内空气;在寝室里上网听音乐打扰到别人;脏衣服、袜子长时间不洗;留宿异性等等。
贫富差距:越小心翼翼越难相处
此外,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一名贫困生就曾经告诉记者,平时不愿意回到宿舍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随时被提醒自己是个‘穷人’”。他说,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聚餐、出去买东西、对品牌和时尚有共同的理解,对待学业和情感比较随便。他自己没有这种经济条件,只能躲在自习室啃书本,而室友们见他整天拼命学习也难免冷嘲热讽更让他难以承受,这样会越来越压抑,爆发出来的时候会吓人一跳。有一次,就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一向默不作声的他跟一个室友大吵了一架,结果大家的关系更加紧张了。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贫困生觉得关系难以处理,有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同样感到困惑:“宿舍里有贫困生,我都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炫耀不张扬。可是越小心翼翼越
觉得相互之间距离越来越远。”
专家:宿舍是集体而不是聚合体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还有更大的空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国彬指出,“对学生由于宿舍关系紧张而造成的问题,高校在生命教育和个体归宿教育方面应该做检讨。学校应该着重做好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宿舍生活中能真切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感觉到生命的可贵,继而产生责任感,放弃做一些过激的事情。”
许国彬认为,管理宿舍的目的就是要让宿舍人员形成一个集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聚合体。作为集体,要有共同目标、统一思想,共同进退。这样室友之间才会相互关爱,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让宿舍有小家庭的温暖的感觉,这样进宿舍就像回家,有谁还会想到自杀呢?“为什么有人在极度困苦中能走出来,面对疾病的威胁时也还能从容应付,就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关怀,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