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工厂的全厂大会上,厂长不点名地指出:“有些职工把厂里的生产工具拿回家使用,并据为己有 ,这是不道德的,希望大家不要假公济私,挖企业的墙角……”。
针对上述情况,职工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1.主动交回工具,承认错误;2 我行我素,无动于衷;3.犹豫不决,担心害怕,甚至寝食难安; 4.产生种种推测,比如某某同事背地里给自己“上眼药”, 或者哪件事办得不妥,得罪了厂长等; 5.确信厂长居心不良,造谣惑众,要在全厂职工中把自己“搞臭”; 6.从此发现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全变了,他们全都知道了自己的事,并在背后嘲弄自己。
抛开道德因素,仅从精神卫生的角度来看,前两种情况没有对当事人的精神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第3、4种情况已经出现了精神困扰,但还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而后两种情况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一般人就会把具有这两种反应的人称为“精神失常”。
对于精神是否失常,每个人心目之中都有一杆秤。那么,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有许多与精神失常近似的词,比如反常、异常、精神错乱等等。总之,它们都是相对于精神正常而言的。实际上,精神正常与失常都是相对的和人为规定的。以人的身高为例,绝大多数成人在1.5~2.0米之间,因此,一般人就认为,身高在次范围内的人是正常的。而小于1.5米和大于2.0米的人是失常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具有的特点就是正常的,而其余的极少部分人就是失常的。
由此可见,精神正常与失常只是统计学上的区别,并没有道德上的好坏之分。在前面提到的例子中,有的人不仅自己认了错,还“大义灭亲”,主动揭发上告了自己的亲朋好友有损公肥私的行为。这种人恐怕为数不多,在统计学上也是失常者,但他们的行为对社会有益。因此失常不一定都带有贬义,都是不好的。
有贬义,都是不好的。
另外,不能用精神正常与失常的标准来判断别人的精神活动是否健康。比如具有上例3、4两种反应的人,虽在正常范围之内,却已经具有了轻度的精神障碍。而极少数贪脏枉法者虽也属失常,却不是精神疾病,因而难逃法律制裁。
总之,“精神失常”虽已被广泛理解为精神病的代名词,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只代表了量的多寡,却不能明确质的区别,不能说明精神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