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最接近艺术的本质,因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来源于天性对美好事物的表达。
但当“艺术”变成一顶象征着身份和能力的博士帽、成为一种谋求名利的手段后,它对于孩子来说也就自然成了一种压力和负担。而且,单纯而机械的技巧训练会使孩子的天性逐渐消失。
儿童时期的艺术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掌握技巧。对于孩子而言,在艺术的氛围和环境中开启心智,拓展思维,培养自主的创造性,增强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生活之间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艺术对于孩子来说,就应该是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兴趣,在“玩”中提高素质!
4岁的莲蓬,在过去的日子里,除了音乐感知课之外,没有参加过任何训练班,也没有学习过任何专门的技能,他每天要做的就是玩。
我会和他一起拜访很多艺术界的前辈、学长和朋友。莲蓬在他们的画室里,尽情地玩耍,而且还一边听我们的谈话,当然,听不听那是他的事情,我不会勉强;
我会和他跑到河边寻找粘土,一起和泥巴,他按照自己的设想,自己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
我会和他比赛捡树叶和小石子,然后一起摆弄这些“战利品”,随意摆出不同的图形。
我会和他一起调许多颜料,用手、脚或瓶盖、石头等蘸颜料往大画纸上印画,印出各种图案。
我会和他每周参观一、两次画展,而且去得很早,大概早上8点半左右,因为这个时候,展厅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他在里面疯闹,也不会打扰其他人,我在作品前安安静静地参观,一切随他去。偶尔,他会跑过来,问我一些关于这些画的问题,我就蹲下来给他讲,他会认真地听,听完后,他继续闹,我继续看。
这些做法,对于那些期望孩子功成名就的家长来说,也许很不可思议,然而实践证明,正是这种“玩”让孩子受益匪浅。
逐渐地,他会自己用粘土捏很多动物,而且很有耐心;
逐渐地,他会躺在我怀里,静静地听我和艺术家朋友聊天,直到离开,或许还会用人家的画笔肆意涂鸦;
逐渐地,在看展览时,他会叫我将他背到肩上,从展览的第一幅作品开始,一直到最后,并会偶尔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和看法;
逐渐地,当他嗑瓜子时,会突发灵感地用瓜子摆出身边物品的形状。
前两天,我问他:“莲蓬,我们去学陶艺吧?”
“不!坚决不!”这就是他的回答。
“那么,我们不学陶艺了,我们在一起和泥巴吧!”
“好!非常好!”赞成也是如此干脆。
陶艺不就是和泥巴吗?
玩往往比正式的学习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对孩子艺术气质的培养也更有效。原因是,当艺术成为一种娱乐和游戏时,孩子更能感受整个活动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