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流传着一份“黑话大全”——如果有人说“也许我可以加班把事情做完”,他很可能是在抱怨“你到底要我做到几点钟”;而“我不确定这样是不是能够执行”背后的潜台词则是“这根本就狗屁不通”;还有,听到“或许你可以去询问一下别人的看法”可要小心了,因为这意味着“你等着看谁会理你”!
难怪很多刚刚走出校门的职场新人会苦不堪言,因为那些个从课本里习得的心直口快、有一说一、仗义执言,在办公室的江湖中都显得那么轻率突兀,透着骨子里的不成熟。
他们也苦恼啊:“为什么工作之后,人就会变得如此不真诚?”
明明是被取消了年终奖,却要装得毫不介意:“公司渡过难关最重要”;自己点灯熬油做出的创意被上司改得面目全非,也得咬着牙微笑,牙缝中挤出几个字:“果然是不一样啊”;看不惯身边同事的某些做派,但又碍于情面,天天搜肠刮肚地没话找话,摆出一副“姐妹淘”的亲密样子;原本早已经银根吃紧,每次饭桌上还要豪爽地抢着埋单,宁肯自己回家天天泡方便面,也得在领导同事前赚足面子……
这样“口是心非”的职场故事,换了谁都能一抓一大把,罄竹难书。
就像《武林外传》里,伙计们整天想着少干活多拿钱,却总在人前摆出一副大公无私舍我其谁的架势;佟掌柜小气抠门儿,却总爱标榜自己仗义疏财;白展堂骨子里本是个胆小怯懦的人,却偏偏喜欢扮成英雄,恨不得靠一己之力来拯救全人类。
职场专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开始言不由衷、口不对心的时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他的人品出了问题。事实上,由于某些人无法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压力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只能通过诸如“模糊价值观”、“人云亦云”的方式来消除内心的不安和彷徨,寻求一种简单的自我保护。
换句话说,我们内心的这些不安和彷徨,来自于对职业前途的不确定和对人际关系的没把握。因此,在保住饭碗这个大前提下,每个人都不得不放弃一部分的自我,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职场上的每个人彼此都是有期待的。谁都希望自己有个慷慨大度的老板,有个包容温和且业务出众的上司,最好还要有几个不世故有担当的同事。至于做领导的,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下属统统是那种任劳任怨不计名利的劳动模范呢。
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那些所谓的“适应”,无非就是把自己打扮成别人期待中的模样罢了——因为做不到,所以才会纠结,才会不知所措,才会口是心非。
其实,适应职场规则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真性情,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在真诚和坦率基础上的有效沟通——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态度、意见、建议完整地表达出来。
而所谓“恰当的方式”,就是说话的艺术了,这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尤其重要。比如尽量少说“但是”,代之以“同时”等等。谁都好面子,因此说话的时候就必须体察周围的气氛和对方的情绪——是该直抒胸臆,还是点到为止,或者暂时搁置。
或许下一次,你被一项突如其来的额外工作打扰的时候,可以试着告诉上司:这次我会试着把这件事情插进工作进度中,但下次如果有类似的事情,请早点儿告诉我。
——要知道,这会比满脸堆笑地应承下来,再在背后咒骂有效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