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从字面上看,指的是因恐惧或惊异而痴傻,是个贬义词。但追溯到它最初的出处,却是一个描述做人处事最高境界的褒义词。
《庄子》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斗鸡,每养十天,齐王就不耐烦地催问“养好了没有?”每次纪先生都答“不成”,先是说鸡还“自大得不得了”,后来又说“还容易被声音或人影惊动”、“目光犀利,太盛气凌人。”最后,齐王对斗鸡不抱希望了,纪先生反而报喜讯来了:“鸡已经处变不惊,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其他鸡只有落荒而逃的份了。”
庄子在这个故事中揭示了人在竞争中的理想姿态:少一些直接外露的
人际冲突,多一些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这样不仅有助于维持
心理健康,也让人时刻保持斗志。这种符合国人
性格的进取心,在毛泽东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毛泽东用兵时喜欢避敌人锋芒,钟情于“上兵伐谋”的游击战,另一方面他在斗争中感到“其乐无穷”,是天生的“斗士”。
由此,我们还可以引出两层意思。其一,不虚张声势者更容易成功。北风劲吹,行人要御寒,只有把大衣越裹越紧,而南风徐来,行人温暖出汗,反而解扣脱衣,这就是“谋兵”的妙处。其二,对外界信息敏感多虑是神经症的根源,斗鸡渐渐变呆其实正是处变不惊、心理平衡的调节过程,对无关刺激逐渐不敏感后,许多心理疾病也会“落荒而逃”。
另外,“木鸡”并非“空城计”,而是真正积蓄了可以激战的力量。现代社会,蛮夫猛士已不再吃香,相反,凝聚力量而又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最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