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因自杀而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儿童达到16余万,”这个来自《健康报》的数字触目惊心。2007年12月18日,由健康报记者王雪飞、孟庆普的报道显示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1/3自杀致死的人并不存在精神障碍,60%自杀未遂的人属于冲动性自杀。
从数据显示来看,自杀的人大多是冲动自杀?为何冲动?《健康时报》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现代伦理观念发生了转变,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杀行为。可想而知,中国人对于“生命”意识认知的薄弱。
我们不得不承认“冲动”属于心理范畴!为什么会冲动?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符。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是讲究“仁”,崇尚一种仁爱作风;对中国造成极大冲击的佛学,更站在“冲动”的对立面。现实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人讲就和谐,不崇尚武力”,而练武之人也仅是强身健体。那么冲动,为何又会悄悄的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呢?
这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贫富问题就一直牵动着社会神经。在物质不断充裕的时期,精神层面的培养远远落后。造成了一种“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的消极主义和“生命比不过金钱”的偏激心理。尤其在文化冲击的浪潮中,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打的一败涂地。年轻人过上了“情人节”忘记了“七夕节”;过上了“圣诞节”忘记了“重阳节”。在老一辈和新一代的对抗中,摩擦成为家常便饭。
摩擦其实就是“冲动”的根源,滴水汇聚大海,小小的摩擦积聚多了,大的爆发也便来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之间的新老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毫无疑问的引发了老一辈人对“80后”人的蔑视。在文化脱节的基础上,新一代人崇尚自由、个性和独立,他们不愿意接受老一辈的传统观念,而老一辈也无法彻底了解新时代人的内心世界。在彼此都坚守各自阵地的基础上,缺乏了解,多了摩擦和争论。
经过长期的积累,心理上早已形成了“抑郁”的倾向。经常有人会说“我实在忍受不了啦,我非得疯了不可”等等。这或许就是冲动自杀的根本原因。但较之于西方,为什么会出现女性自杀多于男性的情况,为什么中国自杀率居高不下?
在物质和精神极为不对称的情况下,中国人的肉体和精神被撕裂开来,这造成一种“行尸走肉”的病态心理。尤其媒体大张宣扬“纸醉金迷”的生活,让很多农村人或者城市底层的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对比心理。试着想想,那些靠出卖肉体的女人有几个是从富家豪门出来的?
女人自杀的增多,也说明了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源还存在;中国人自杀率居高不下,说明中国人对“生命”的价值看的太轻。在多重的对比中,中国人的内心本身就很脆弱;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中国人的抵抗能力本身就很软弱;在没有目标,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心理本来就很压抑。谁能说,中国人是真正为自己而活?
许多人都羡慕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说他们可以旅游、听音乐会、看电影、开PARTY,归根结底就是他们不要为了养活自己而付出全部心血。中国人行吗?在中国忙到70岁还得下地工作的人数不胜数。从来到世界到离开世界,中国人就一直在忙碌着,为了什么,养活自己。单纯为了“活”而“活”的生活,觉得有劲才怪!
所以,如果要减少中国人的自杀,必须要让中国生活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并且消除男女不平等的传统思维。假如有一天,中国人也不要因为工作问题而整天失眠;不要因为养老问题而茶饭不思;不要因为房子问题而天天发愁。并且还能随时出去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会。那个时候,谁还不会爱惜生命,谁又不想多活两年?
任何的自杀都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系,即使够不上精神疾病,但也是一种具有潜伏性质的内心病态。当我们看见报道的时候会为那些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儿童感到揪心,但是谁又能保证,心理自杀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