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许多人都不陌生,并认为它是一种“无伤大雅”的慢性病,但事实上,由于糖尿病而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却非常可怕。预计在未来50年内,糖尿病将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专家指出,在防治糖尿病的问题上,教育的地位需要被不断提高,并成为在治疗中须开出的首个处方。
患者不教育,后果很严重
今年刚满33岁、在某外企担任业务骨干的Eric最近情绪非常低落,因为他在一次单位常规体检中查出得了糖尿病,为此,他感到非常自卑,非常害怕让公司里的人知道这件事。Eric尤其抵制打胰岛素,因为一打,别人也就知道他得这个病了,而且他认为打胰岛素会成瘾,一旦打了就停不掉。因此,目前只采取口服降糖药(餐后半小时后服用)外加高强度运动(一有时间就跑步)的治疗方式,但治疗的效果却不降反升。
分析:多年来的糖尿病防治经验表明:糖尿病发现越早,干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越早,有效的综合治疗越及时,病情控制越达标,对机体的损害就越轻。只要方法得当,糖尿病完全是可防可治可长寿的。目前,中国糖尿病综合防治计划是“五驾马车”式的综合防治方案,即:教育是先导;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手段;药物是根本;监测是保证等五项措施。其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上诉案例中,该糖尿病患者就因为缺乏糖尿病知识教育而犯了多个错误。
首先,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以往多为中老年人罹患的2型糖尿病,现在正逐步向青少年逼近,所以应正视它而不应抵触它。在中国,据2007年中国糖尿病学会学术研讨会消息,患病人数已达到3980万,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5930万。只有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才能避免更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如双目失明、截肢等。
其次,口服降糖药应该在餐前20—30分钟服用,否则起不到良好控制血糖的作用,还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在临床中,贾护士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想当然的认为服药的最佳时间是餐后半小时,对于其他大部分药物或许是,但降糖药却恰恰相反。因为降糖药起效时间需要半小时,而降糖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服药后2—3小时出现。像Eric那样,进餐以后一段时间才服降糖药,那么,当进餐后引起的血糖升高时,降糖药要么还没有起效,要么还没有达到作用高峰,达不到降血糖的目的。而当降糖药起效和达到作用高峰时,患者体内食物已吸收较长时间或者已接近下一次进餐前的时间,血糖已不高或下降,在药物的作用下就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
此外,糖尿病患者并非任何时候都适合运动。在血糖过低或过高的时候是禁止运动的,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让健康人也知道糖尿病的危害,让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知识,自觉地配合完成治疗方案,有效地降低血糖,从而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贾护士认为,加强糖尿病教育刻不容缓。
教育者培训,同样很重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喜欢去三甲医院而不愿意去社区医院看病,家住虹口的李阿婆就是其中一位。每周一的清晨,她宁愿多坐两站路去大医院排队看病,也不愿意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因为有些社区医院的医生竟然连胰岛素怎么打都不知道,还有些护士则是对李阿婆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释,这让李阿婆非常不放心。
分析:要科学和系统地管理糖尿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还有不少认识上的欠缺和偏差。中国现在就亟待建立一套完善的糖尿病教育者培训体系,建设一支优秀的糖尿病专业教育队伍。只要教育者本身水平上去了,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才有可能提高。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进行日常自身护理,因此如何向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糖尿病教育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越来越成为治疗和控制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专家指出,专业教育者不仅仅是要源源不断地传递知识,还要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同时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和团队管理能力也是糖尿病教育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技能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糖尿病状况,提高自身日常护理的能力——这包括了解不同阶段糖尿病的本质和症状,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以及正确的血糖自我监控。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套针对从事糖尿病教育的医护人员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体系。
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早就意识到了糖尿病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美国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糖尿病教育者认证机构”;在加拿大,申请人必须通过糖尿病教育者部的考试才能获得“认证糖尿病教育者”头衔;在澳大利亚,病人就诊一般先由糖尿病教育护士接诊,进行评估、资料处理、定期授课。糖尿病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