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例
王大爷是位退休工程师,患糖尿病十多年,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知之甚多,不仅经常自己调整降糖药物,而且还热心地指导周围的糖尿病病友用药,被小区里的居民称为“王专家”。
前段时间,王大爷起床后觉得头晕,自己用血糖仪查了手指血糖,有点高,于是将晚上睡觉前注射的胰岛素增加了两个单位。第二天起床,仍然觉得头晕,一查血糖,还是高,于是他又自作主张地继续增加了睡前的胰岛素剂量。第三天一大早,一辆救护车呼啸着驶进小区,几名医护人员将不省人事的王大爷抬进救护车,迅速送到医院。原来,王大爷发生了低血糖昏迷,经抢救已无大碍,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医生的话
现实生活中,像王大爷这样,根据自测血糖自行调整用药结果导致意外的事情屡见不鲜。众所周知,在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运动和药物)中,血糖监测是指引马车前进方向的缰绳,是调整用药量和饮食结构、有效控制血糖的法宝。随着糖尿病知识普及的深入,监测血糖已成为许多糖尿病患者每天的必修课。然而,不知不觉间,许多患者走进了自我监测血糖的误区,常常会根据测得的血糖高低,自行调整用药种类及药物剂量。由于缺乏对血糖监测意义的正确了解及对糖尿病知识的充分掌握,患者自行调药很容易出现调药不当,甚至发生意外。
关于调整用药,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以下3个误区。
误区1——自我监测血糖随心所欲
不少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没有规律,想起来就查一查,更有患者长期只查空腹或者只查餐后血糖。实际上,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医生要求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掌握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以利治疗药物的调整;二是要了解影响因素对患者血糖的作用,从而指导患者纠正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讲,患者应监测全天(三餐前后及睡前,共七次)的血糖,以了解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以半个月到一个月监测一次全天血糖。血糖波动较大或正在调整药物的患者,应连续几天监测全天血糖。患者在增加新的食物时,也可以检测一下进食此食物前后的血糖水平。此外,运动可使葡萄糖消耗增加,降低血糖,因此运动前后应测血糖,若在运动期间感觉不适也应测血糖(判断是否发生低血糖),在运动多的那天睡觉前最好测血糖(看看是否出现延迟的血糖改变)。
误区2——根据一次血糖水平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用血糖仪测得的结果仅仅是某一次的即刻血糖值,不能反映一天或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波动情况。因而,根据某一次测得的血糖值就自行增减药物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只有通过多次测血糖记录血糖结果,才有助于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除了饮食、运动、情绪、气候等,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清晨由于体内其他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这在医学上称为“黎明现象”;还有一些患者凌晨发生低血糖,但其后会出现低血糖后反应性的高血糖,表现出清晨时血糖增高,这在医学上成为“苏木杰现象”。本文开头提到的王大爷即属此类。原本他应该减少头晚的用药剂量以纠正凌晨的低血糖情况,但他不知道这一点,反而增加了药量,最终引发了低血糖昏迷。
误区3——监测血糖水平正常便自行减药甚至停药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是长期的。突然的减药会导致血糖波动,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般地说,只有当多次监测血糖后,医生已经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时,才能适当地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改变药物的种类。此外,不同患者对药物的代谢情况不同,不可以盲目参照别人的用药方案。调整药物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调整,以防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