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除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伤。糖尿病患者出现肝脏损伤时,许多药物非常不利于糖尿病的良好控制,需慎用或禁用,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糖尿病导致的肝损伤,并积极加以防治。
哪些是常见的糖尿病相关性肝损伤?
1.糖尿病发生的非特异性肝酶学异常。因为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
2.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糖尿病患者有21%~78%伴有脂肪肝。在引起脂肪肝的所有病因中,糖尿病占第三位,仅次于肥胖与饮酒。常见临床表现有乏力、肝肿大,肝区不适和触痛,25%左右有脾肿大,但腹水罕见。肝功能酶学指标可正常或轻度异常,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和球蛋白一般正常,除非发生明显的脂肪性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3.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患病率约为正常人的2~4倍。其原因可能是:①糖尿病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和监测血糖,这大大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②糖尿病患者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强;有研究显示,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所以有人认为糖尿病是低发地区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4.其他: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继发于胆管感染的肝脏损害等。
糖尿病合并肝损害时的临床特点
结合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可以发现:(1)有关肝损伤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消瘦、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2)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为100%;(3)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肝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明显异常;(4)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糖尿病合并肝酶异常或脂肪肝时应采取综合治疗
1.基础治疗:①改变生活方式,如调节饮食、适当运动、禁酒、戒烟;在糖尿病饮食控制范围内积极进食优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②控制原发基础疾病和伴随疾病;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纠正肠道菌群紊乱;③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尤为重要。由于多数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如果患者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或肝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应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此时需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使用这些口服降糖药物。
2.保肝药物辅助治疗:旨在防治肝内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以阻止慢性肝病进展。一般选用1~2种保肝药物治疗半年以上,或用至转氨酶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退为止。原则上不用五味子类降酶药物,以防掩盖病情。初步临床试验显示,多烯磷脂酰胆碱(必需磷脂)、水飞蓟素、β-甜菜碱、维生素E、熊去氧胆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可使患者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并能减轻肝组织病变。
3.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肝酶异常或脂肪肝涉及中医“消渴病”、“胁痛”、“积聚”、“黄疸”、“痞满”、“呃逆”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过度肥胖等。由于精神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致血瘀阻滞肝络;过食膏粱厚味,或肝气侮脾,或久坐气消,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瘀血、湿热、痰湿搏结于肝络致病。我们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在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肝损伤的防治,常以下述证型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①肝郁脾虚型:症见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情志不遂,抑郁焦虑,腹胀胁痛,心悸不宁,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滑。血糖、血脂、血粘度、转氨酶轻度升高,血压轻度升高,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甘草、茵陈、黄芪、香附、郁金、川芎、黄柏、苍术、泽泻、生山楂等。
②湿热内蕴型:症见形体肥胖,肢沉懒动,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胸闷气短,恶心纳呆,便干尿黄,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多伴有高血压,血脂、血粘度、转氨酶中度升高,或伴有轻、中度脂肪肝或胆石症。治以健脾祛痰,清热化湿,可用温胆汤、连朴饮,酌加丹皮、赤芍、黄芩、茵陈、泽泻、熟大黄等。
③痰瘀阻络型:症见嗜卧懒动,肢麻疼痛,胸闷刺痛,眩晕头痛,动则加重,口干心烦、夜尿增多,视物模糊,腹胀纳呆,舌质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沉涩;除有转氨酶升高、伴发脂肪肝外,还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高粘血症、尿蛋白、冠心病等多种慢性并发症。治以益气养阴,化痰逐瘀通络。方用生脉饮和桃红四物汤和二陈汤或平胃散;酌加黄芪、制何首乌、丹参、全蝎、地龙、三七粉、瓜篓、白芥子等。
在以上辨证用药基础上,可加用有降低转氨酶活性或退黄作用的中药,常用有:田基黄、垂盆草、山豆根、五味子、甘草、茵陈、玉米须等;还有保肝降脂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常用有:郁金、泽泻、虎杖、姜黄、决明子、生山楂、丹参、桃仁、荷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