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主办的“2008天津国际乳腺癌个体化诊治病理与临床专题研讨会”在天津肿瘤医院开幕。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我国乳腺癌领域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共同探讨乳腺癌的个体化诊治及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前沿进展和最新成果,并对肿瘤的纳米芯片等研究新技术、药敏检测临床应用展开深入讨论。
从大会获悉, 天津肿瘤医院提出乳腺癌诊断新标准,使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从原来的 11.2%下降为1.27%,3年生存率从59% 提高到100%。这一医学科技的重大进步来自于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病理专家付丽教授等,历经十年完成的“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研究及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研究已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并填补了世界卫生组织在该领域的空白。
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的乳腺癌约120万例,每年大概有40万人死于乳腺癌。由于同一患者的癌组织内可能含有几种不同的组织类型,而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所以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乳腺癌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即将意味着要比普通的乳腺癌患者病情严重得多。但是,肿瘤中含有多少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才可被诊断为该类型肿瘤,在医学界始终没有确定统一的诊断标准,致使一些乳腺癌患者因被误诊或漏诊,而没有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针对这个问题,天津肿瘤医院乳腺病理专家付丽教授带领科研小组从1999年开始展开一系列关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研究小组应用全新的切片技术,分析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在癌组织中所占比例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诊断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侵袭和转移率极高,小比例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也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鉴于此,研究小组第一次提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诊断标准,即“只要癌组织中出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就应明确诊断,并注明其所占比例”,使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免于漏诊。同时,研究小组采用多种新技术,并结合大宗病例的随访结果,确定了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易误诊的相对预后较好的大汗腺癌、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等的鉴别诊断指标,使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免于误诊。课题组还研究探讨了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预测预后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发生在肺、甲状腺、前列腺、卵巢等器官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