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7个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是社会的阳光、空气和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往往是志愿者奉献精神的动力。
昨晚,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上海大三学生乔博。在他看来,光有热情还不够,如何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保障志愿者在服务中的人身安全,以及有些企业将志愿者当做免费劳动力,这些都是他心里的困惑。理想在飞翔,困惑在脚下。乔博的这些想法代表了不少志愿者的感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昨晚记者拨通乔博的电话时,乔博刚刚在学校举办的第九届志愿者文化节上做完演讲,在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志愿者梦》的演讲中,乔博与全校师生分享他于对志愿者的感触与理解。
今年已经是大四学生的乔博,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做了四年的志愿者,参加过很多类型的志愿者活动,包括义务支教、关爱留守、保护环境、扶贫助困、照顾孤残、大型赛事等等,累计参加志愿者活动90多项,800多小时。
乔博说,在这些不同的志愿者活动,不仅滋生了想帮助更多人的想法,也收获了许多人生宝贵的经历。
乔博:从大一到大四,参加志愿者活动从一些小的到现在参加的一些高层次的,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自己的很多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大一的时候特别腼腆,现在参加很多活动性格就特别开朗,而且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记得我在上海世博会担任园区志愿者组长的时候,有一天中国平安馆的馆日,我就带着100多名志愿者过去了,我觉得那个晚会的流程和特色都可以借鉴,我在我们学校去年的志愿者文化节中的表彰大会上,把它们的思路都用上了,比如说一些访谈、特色还有一些情景剧,我都加入到这里来,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最后好评都比较高。
乔博说,对于去年采访中所提到的志愿者行业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这一年多来有了一些变化,很多接受志愿服务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但是,乔博表示,在志愿者的技能更需要专业化以及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立法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乔博:我也参加过急救培训,但是我到目前心里也没有一点底,如果出现一个人溺水或晕倒的话,我没有任何把握。这方面的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志愿者技能还有待提高。因为我们学生的技能都是很普遍的没有专业化,我们大学生的能力有限,根本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可能能做的比较少一点。
此外,乔博也呼吁,接受志愿服务的企业要尊重志愿者的志愿精神,不要伤害志愿者的热情。
乔博:有很多同学反映,他们把志愿者当做免费劳动力。我觉得招募志愿者,要真正正视公益志愿的志愿者,没有带有色眼镜去看待,这样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志愿文化和精神。
为社会奉献的志愿者,他们的不解与困惑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帮助。长期关注志愿者群体生存现状的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呼吁,当务之急就是要立一部《志愿者法》。
近几年来,志愿者在服务中的人身安全该由谁来保障,一直是媒体和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王振耀认为,这是目前志愿者群体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困惑,这也暴露了我们国家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缺陷。
王振耀:我们总认为志愿服务就没有成本,志愿服务就是绝对地自愿,什么都奉献。在国外志愿服务的组织一定都会有很周到的安排,其中特别是要有保险服务,不然的话志愿者就会感到很无助,那就不能让志愿者很好地为公众服务。
而对于乔博所呼吁的志愿服务专业化,王振耀也表示,志愿者要有很具体的分工,并且要有经常的日常培训。
王振耀:像全国很多地方,做志愿的大家就认为就是奉献爱心,其实奉献爱心在全世界都是有专业的,哪一方面你可能有能力奉献爱心,能出最大的成效,哪一方面其实你没有能力,不是要志愿者都是万能的,我觉得志愿者一定是要有专业的概念。
对于如何有效解决志愿者群体所面临的尴尬与困惑,王振耀表示,当务之急就是要立法,只有立法才能将这个问题提到国家的层面,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个事情。
王振耀:如果没有一部志愿者的法律,很难形成一种全国联网的这种系统志愿服务的组织,我觉得现在立法是一个迫切的事情了,如果立法不行,那赶快通过一个行政条例,来赶快给志愿服务进行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