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了2011年南京居民病、伤、死亡原因调查数据,以及前十位死因和单病种前十位死因。和前几年一样,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依旧占据死亡原因的前3位。每10个死亡的人中就有超过2个是脑血管意外。而一月份是死亡人数最多的月份,专家分析说,疾病的发生和天气变化关系密切。
新变化
变化1 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9.31岁
比前年上升了2.47岁
南京市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9.31岁,男性为77.19岁,女性为81.58岁。分别比前年上升了2.47岁,2.73岁和2.26岁。
什么是预期寿命呢?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所谓预期寿命,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它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指的是现在出生的一群孩子,他将来预期能活多少岁,也就是指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比如,2011年南京居民期望寿命为79.31岁,指的是按照2011年的死亡水平,刚出生的人口平均可以活79.31岁。
而记者了解到,前年,也就是2010年南京的平均预期寿命比2009年上升只有0.24岁,今年上升幅度为什么一下子出现了“飞跃”?对此,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解释说,2011年度人均预期寿命的计算,依据的是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2010年的全市人口普查;而2010年度人均预期寿命的计算则依据2000年的全市人口普查数据。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全市人口的年龄构成变化较大。工作人员表示,统计结果越接近数据普查年,得出的统计结果越真实。
变化2 心脑血管病和肿瘤死亡率有所下降
每死亡10人中,超过两人是脑血管病患者
根据南京市疾控中心的统计,2011年,占首位死因的仍然是循环系统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33.69/10万,比前年下降了6.97%,占全部死亡的42.16%。和过去几年一样,脑血管疾病依旧是单病种死因中排名第一,死亡率为129.76/10万,占全部死亡的23.41%。也就是说,南京每死亡10个人中,超过两个人都是患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排名第二位,死亡率为181.28/10万,比前年下降了1.18%,占全部死亡的32.70%。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28.61/10万,占男性总死亡的37.24%,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33.01/10万,占女性总死亡的26.95%,恶性肿瘤死亡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
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都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去年南京死亡数达到3万人以上,占总死亡数的90%以上;其中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1500人、8232人和6117人。从这里能看出,慢性病已是城市中影响健康和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问题。
变化3 传染病重新进入“十大”死因
主要还是以慢性乙肝为主,但死亡率没有明显增加
在前十位的死因当中,传染病再度进入前十,排名第九。但记者了解到,从2001年开始,死因前十里面就没有了传染病的踪影。而时隔10年之后,传染病为何再度进入前十?
对此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导致死亡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还是慢性乙肝,慢性乙肝会引发肝硬化和肝癌。中国是乙肝大国,目前有1亿多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已经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至2010年,中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
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指出,排名第八位之后的疾病,死亡人数都比较少,死亡率相差比较小,所以传染病尽管在2011年进入前十(2010年排名第十一),但并不说明传染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有大幅增加。
变化4 1月份死亡人数最多
气温偏低或偏高,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
在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2011年南京居民死因分析中,首次公布了死亡的季节性调查结果。监测数据显示,春冬季节的死亡数要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其中1月份死亡人数最多,占全年死亡构成的11.42%。随后死亡数逐月呈下降趋势,6月份死亡人数最少,仅占全年总死亡数的6.98%。随后各月死亡数缓慢上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文革告诉记者,这个数字基本上和医院急诊流量和危重病人的流量是相吻合的。疾病和发生和天气变化有很大关联,比如一月份,由于气温偏低同时经常伴有剧烈的降温,所以心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的病人特别多,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呼衰和心衰就有可能会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的衰竭。一般来说5、6月份气温适宜,急诊的病人就相对比较少了,但是到了7、8月份,气温偏高,此时中暑、胃肠道疾病开始多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