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食品中,七成是零食
国家质检总局前天曝光12月份进境不合格产品的黑名单。234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57批次来自台湾,其中,台湾统一企业(股)公司有10种碗面、杯面因标签不合格被退货。
统一被退货的方便面包括统一肉骨茶面、统一葱烧牛肉面、来一客鲜虾鱼板杯面等。台湾亚世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08吨高钙中老年奶粉,违规使用化学物质酵母铬、碘化钾。另外,一些台湾著名小吃也上了黑榜,其中包括大肠菌群超标的海苔烧饼,违规使用化学物质苯甲酸的桂圆酥、凤梨酥,有腐败霉变的竹炭花生,糖精钠超标的五香瓜子,山梨酸超标的豆干等。
生活中的“零食族”大部分是孩子和中青年女性,买零食通常首先考虑是否好吃,却很少关注质量和卫生问题。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姜微波表示,他领导的课题组曾对北京食品安全办2008年1—7月抽检食品进行过分析统计,结果发现,150多个安全指标不合格的批次中,近七成是零食。
零食暗藏五大隐患
为何不合格食品中零食占的比重如此大呢?姜微波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现在市面上的休闲食品种类繁多,为了追求口感味道、突出外表色泽,容易出现添加剂超标或非法添加等问题。二是零食行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工厂加工,也有街边小作坊生产,这使得一些零食行业缺少生产标准。相关部门在制订监管标准时,不可能将所有危害因素列入常规检测指标,导致市场上存在较多的有害零食。三是消费者对零食的口味过于侧重,安全警惕性不高,也为不合格零食提供了市场需求。
不合格零食中含有的有害成分、超标的添加剂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通过对抽查数据的统计,我们得出了五大最常出现的零食隐患。记者就此采访了 上海 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 霞飞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天津营养学会理事长付金如,请专家对其危害进行分析。
色素过量。一些食品生产单位为了追求小食品的“相貌”好看,往往过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比如膨化食品、糖果等。但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风险高于天然色素,消费者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造成腹泻等症状,尤其对儿童的健康发育危害很大。天然色素安全但成本高,很多企业舍不得用。
防腐剂超标。食品防腐剂是保证食品在运输、储存时的防腐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如苯甲酸、山梨酸钾和亚硝酸盐等,摄入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脏、肝脏的健康。
糖精过量。为了提高甜度,在蜜饯、雪糕、糕点以及饼干等食品中可能加入过量糖精,带来肠胃不适,也会引起肝脏代谢问题,糖精钠经水解后还会形成有致癌威胁的环乙胺。
高盐、高糖。话梅、豆腐干等零食中含有大量的盐或糖,会增加肾脏负担,并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威胁。在欧美市场上,注明“不含糖”、“不含盐”的食物会更受欢迎。
大量反式脂肪酸。市场上大部分糕点、冰淇淋、饼干配料表中都含有“植物奶油”和“植物黄油”,这其中就含大量反式脂肪酸,过多摄入会损害少年儿童的智力、危害心脏,还会导致不孕。
聪明吃零食
零食虽然有隐患,但并非不能吃。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物化学室主任杨月欣给出了健康享受零食的建议。
杨月欣表示,可以作为零食的食物能分成10大类,分别是糖果类,肉类、海产品和蛋类,谷类,豆及豆制品类,蔬菜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类,坚果类,薯类,饮料和冷饮类。每一类零食都可以划分为3个推荐级别,人们可以根据其级别选择该吃啥,吃多少。
可经常食用:指营养素含量丰富,同时多为含有低脂肪、低盐和低糖的食品或饮料。 如新 鲜水果,包括可生吃的黄瓜、西红柿等;一些未经过盐等处理的坚果,如花生、松子、开心果等。
适当食用:营养素含量相对丰富,但含有或添加中等量脂肪、糖、盐等的食品或饮料,如牛肉片、黑巧克力等。
不推荐食用:含有或添加较多量脂肪、糖、盐的食品或饮料,提供能量较多。经常食用这样的零食会增加超重与肥胖、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如高糖蜜饯、油炸食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