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售价还是93.5元的药品,如今价格提高至170元;去年售价1082元,如今售价1580元……就在各地纷纷开始新一轮的药品招标采购期间,记者发现,一些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开始悄然涨价。(6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刻意地强调降价一定是好事吗?未必。如果用行政手段过度地压低企业生产的利润,造成的结果就是,药企在新药品研发及保证药品质量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少,药品不良事件有可能会增多,从而带来不必要的医疗风险。其次,药价降也不意味着公众看病费用就降。只要以药养医规则依旧泛滥,考核医生的依然是业务量,他们的主要收入以经济考核为主,那么,药价降就不会意味着看病费用下降。近年来,即使发改委部门出台了20多次的药价下调政策,但从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民众就医的费用依然在悄悄上涨,药费很难控制得住。
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去年以来,在基本药物名单中,有将近半数的品种价格作了适当下调,平均降价12%左右。只有6%的短缺药品价格有所提高。但一直以来,媒体普遍有一种偏好,不对药品降价有兴趣,惟独只对药品涨价格外敏感。原因是什么呢?
新闻中,媒体把病根指向目前的药价形成机制,认为这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导致企业乱涨价行为有关。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药品制度设计的问题,而是医药购销腐败泛滥带来的结果。在医药行业,商业贿赂泛滥是一种现实,大大小小的腐败案件此起彼伏地出现。有业内人士就提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换,权力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导致公权力滥用有关。比如,药监等职能部门不但没有在反商业贿赂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反而利用职权,插手干预药品、医疗器械企业生产、经营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短短几年时间内,两任国家药监局长都分别倒在商业贿赂上,这样的官场地震就可以从侧面验证出,现时,药品购销的黑幕有多深广与可怕?
不是说药品价格绝对不能涨价,但涨价必须建立在清清白白、公开透明合理的基础上,不会受到那些腐败与公关因素的主宰左右。这就要求,治理医药购销腐败的脚步必须加快,政府对此应该持一种零容忍的态度。广东肇庆 吴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