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早晨,本市首辆双向转诊班车在中日友好医院与望京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正式开通。昨天,首次登上班车的居民肖力老大爷告诉记者,有了班车的接送,以后到大医院看病就更方便了。
昨天上午,中日友好医院承办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开诊仪式。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的一辆喷有“双向转诊”字样的面包车成为居民们关注的热点。据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介绍,双向转诊班车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开一趟往返,因为车上未配备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所以仅限于病情稳定的慢病患者乘坐。“另外,由于车上座位有限,为了保证乘车有序,转诊患者需要提前在社区医生那里开具预约挂号条、办好乘车证。”张主任说。
昨天首批6位市民被请上双向转诊班车试坐。81岁的居民肖力大爷因长期患三叉神经痛,经常要往大医院疼痛科跑,“路上得换好几趟公交车,看个病太困难了。”他摇着头说。现在肖大爷的这个困难被彻底解决了,不仅每周一有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的专家到他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坐诊,而且每天社区医院都有两趟双向转诊班车开往中日友好医院。看病结束后,肖大爷还可乘班车回到小区。
中日友好医院表示,患者乘车免费。由于目前尚不知道社区居民的需求量怎样,因此只开通了一辆车,随着需求量的变化,今后将增派车辆。
■链接
每天双向转诊车来回往返两次(东湖到中日友好医院,发车时间为8:30,12:45;中日友好医院到东湖,发车时间为12:00,16:30),若是有紧急情况,则会加开。
记者调查
双向转诊面临三大困难
本报讯 卫生部2008年调查数字显示,八成患者喜欢去大医院看病,只有两成患者到社区医院看病。对此,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向东表示,正是由于双向转诊存在三大困难,才导致患者看病“八二现象”很突出。
据了解,社区双向转诊的第一个困难是:下转困难。据了解,虽然是双向转诊,但是由社区医院往大医院转的患者多,而从大医院转回社区医院康复的患者数量很少。究其原因,张副主任分析有三个,一是大医院医生下转患者意识不够强;二是患者对社区医院不信任,转到大医院就不肯再转回社区医院;三是因处方权限问题,社区医院医保药品目录没有大医院全。一些疑难病症患者在社区医院开不到药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转回社区医院康复的积极性。
另外,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在业务分工上还不太明确。虽然目前本市已经出台了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病的转诊标准,但是其他很多疾病都还没有转诊标准,医生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双向转诊的第三个困难是,社区患者需要的是全科医生,然而有些到社区医院坐诊的医生实在太专了,无法解决社区就诊患者的大部分问题,因此社区医院就诊率低,医生积极性受到打击。
张向东表示,目前政府正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双向转诊模式。
新闻背景
支援社区医疗 尝试“东湖模式”
本报讯 昨天,由中日友好医院举办的东湖社区卫生中心在朝阳区望京花园东区正式启用。有大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东湖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鸟枪换炮”。
据东湖社区卫生中心张主任介绍,近年来,北京不少大医院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但社区卫生机构的技术力量提升仍然跟不上,市民对社区卫生机构的信任度还不高,社区卫生机构与专科医院、大型综合医院的双向转诊还不畅通,不能使百姓真正体验到实惠和便利。
目前,中日友好医院与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实现了无缝对接:院方认为,“东湖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调配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畅通双向转诊的就医渠道。
据介绍,望京地区预计2010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5万人,在未来的10年至15年内,望京地区人口数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60万人。近几年人口递增数量约为3.5万-4万人/年。在卫生医疗方面,居民普遍反映,望京区域附近大点的医院只有望京医院、酒仙桥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等,不仅大医院少,而且到这些大医院看病难是个大问题,挂号就得大半天,比较不方便。居民希望多建一些正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大家“小病”、“慢病”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