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尊国强调,在中国,动物之所以没有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硬件设施无法保证,而是人的意识没到位,很多人对国际社会公认的“动物有感知”这一事实不清楚,有意无意地伤害动物。他说,有少数中国养殖场虽然在工作中实际上已经起到了保护动物福利的作用,但他们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企业产品的更好销售,而非从动物福利的本位出发。
Brighter Green的一份报告结论称,人类将为这种工业化牲畜养殖付出代价。大面积的水污染,土壤退化,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风险增加……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一份调研报告中称,无论从个体区域还是全球范围来看,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爆发,畜牧业引发的原因都不可忽视。
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
CIWF认为,对于农场动物而言,有机养殖方式、半密集化的养殖方式是可取之法。
有机养殖的动物可以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到户外活动,它们在不太拥挤的条件下生长,可以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性,有机养殖系统对环境也更加有利。
吴天玉强调,人与动物相处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她强调人要善待动物,才能形成自然和谐。
周尊国认为,对于养殖业,除了研究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养殖形式,倡导饲养与消费平衡外,更要在道德层面加强对普通公众的人文科学教育;同时,中国应加快动物福利的立法进程。
莽萍正在做的一项课题是,研究历史上中国人和动物是如何相处的,她说,在人与动物的相处过程中,人要克制自己,减少用暴力对待动物的行为,改变不自然的饲养方式。对于野生动物,人类不要去打扰它们的栖息地;对于农场动物,低价肉不该成为中国畜牧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机农产品值得推广。她说,英国等欧盟国家已经开始通过倡导有机食品消费来达到减少肉类消费,从而达到减少农场动物饲养的目的。
莽萍进一步表示,动物福利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国家民众的富裕程度并无太大关系,一些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制定,政府有一定责任;立法机构应该树立现代意识,早日立法。
■链接:关于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试图适应环境而表现出的状态。动物福利反映动物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福利状况较差的动物可能会感到疼痛、不适或忧虑,进而损害其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牲畜饲养员以及达到所需标准所必需的培训和管理是牲畜管理和保健的关键要素。如果缺少能干、敬业的饲养员,动物福利还是无法得到保障。
动物福利的内涵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动物被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六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尤其强调了农场动物的福利,指出农场动物是供人吃的,但在成为食品之前,它们在饲养和运输过程中,或者因卫生原因遭到宰杀时,其福利都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