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洪洲的指导下,乘客们都戴上了N95口罩,哪怕是夫妻,也间隔坐开。即便如此,卢洪洲仍然非常小心翼翼。他提醒乘客,同一排的两个人不要同时摘下口罩,吃航空餐时,也是一人吃完,另一人再吃,避免在1.5米距离内口沫飞溅。
6日早晨,飞机抵达墨西哥北部的蒂华纳城,那里还有19名中国人在等包机。在蒂华纳,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当地云雾过浓,飞机尝试降落未果,只好请求备降美国洛杉矶。上午10时,蒂华纳上空终于云雾消散,包机终于安全降落蒂华纳,接上了最后19名乘客。
下午,飞机终于安全降落上海浦东机场。落地,舱门打开,身着白色全套隔离服的检验检疫人员,上机来为每一位人员测体温。40分钟后,检测显示一切正常,机组人员、中国旅客以及卢洪洲本人身体状况都良好。卢洪洲和98名旅客走下舷梯,走进机场等候的大巴,被送往10公里之外浦东海边的一处酒店,隔离7天。
面临防控流感“持久战”
7天的隔离期内,卢洪洲并没有休息。单人房间里有电话,能上网。卢洪洲每天跟踪最新疫情进展、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最新文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是新事物,时刻都可能变化,吃老本是绝对不行的。” 40岁出头的卢洪洲看上去敦厚、沉稳,语调不疾不徐。尽管面前是一次罕见的“大考”,他却忙而不乱,阵脚稳扎。
“目前上海还没有出现确诊病例。但上海每天有5万人从世界各地入境,出现输入性病例是可能的,只是迟或早、多和少的问题。”不过,卢洪洲很有信心,这一波流感不会像2003年的非典那样蔓延,“非典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教训,对此次流感,卫生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非常严格的预案,对相关人员作了很好的培训。因此,这一次肯定不会像非典那么严重。”
而市区的各个发热门诊及流感监测点也已高度警觉,有可疑的发热病人,立即上报区疾控及市疾控部门,将病人标本送检。卢洪洲告诉记者,市疾控部门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在3-5小时内即可确诊。一旦发现甲型流感病人,成人马上送至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童则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疗、护理人员已组成医疗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严阵以待。三层楼的A3病房启动作为应急病区,疑似、确诊,不同的患者收治在不同的楼层,每一层楼严格按照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三区划分,避免交叉感染。甲型流感病人会被送进专门的“负压病房”,污染的空气不可能流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还成立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特别行动队”,并经过强化训练,随时待命增援其他医院的人员培训与消毒隔离工作。
目前国内出现的五例确诊病人,其中三例都是留学生。“留学生”似乎成了高危人群。5月底之后,国外留学生放暑假,不少人可能会回国度假。对此,卢洪洲认为无需太过恐慌。“上海每天入境人数这么多,不可能限制某个群体归国。还是一句话,常态检疫‘围堵’仍不放松。”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卢洪洲即接到一位在美留学生电话,询问自己是否应该归国。“如果有发病感觉,一定不要回来。如果感觉一切正常,之前也没有去过人多的场所,那么,只要配合检测,配合相关部门的措施,你完全可以回国。”卢洪洲诚恳如此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