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记者发现,这项为检验假“无抗奶”而专门研发的专利申请时间是2008年6月24日。
该专利中还描述称,“从2005年至今就有数家公司出售分解牛乳中残留抗生素的酶制剂”,“市售的抗生素分解剂是一种黄色液体,其主要成分是青霉素酶,每瓶约4ml,在8摄氏度~10摄氏度条件下置一晚或反应12小时,即可以使3~4吨有抗奶转变为‘人造’无抗奶。”
与此同时,另一家大型奶企也在2008年11月12日申请了类似专利,《一种检测乳中抗生素和/或抗生素拮抗剂的方法》。
这份专利写道,“根据经验,18ml的beta-内酰酰胺(CBN注:beta-内酰酰胺抗生素拮抗剂)37摄氏度下2~2.5小时,或25摄氏度以上3小时条件下能将1吨原奶内含有的10ppb的beta-内酰酰胺(如青霉素钠)完全降解。”“根据经验,18ml的四环素酶37摄氏度下2~2.5小时,或25摄氏度以上3小时条件下能将1吨原奶内含有的200ppb四环素类(如四环素)抗生素完全降解。”
尽管如此,但CBN记者目前尚不清楚检测假“无抗奶”技术效果以及在行业的施行情况。
危害尚无定论
目前,此问题已引起国家部门重视。
今年3月9日,卫生部公布了《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在“乳及乳制品生产”项目中,明确要求加强对添加β-内酰胺酶(解抗剂)在内多种有害物质的行为重点监察。
外源性β-内酰胺酶是我国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学物质。
有观点认为,正是假“无抗奶”的存在催生了国家严禁“无抗奶”标识政策的出台。
据《财经网》报道,目前使用“抗生素分解剂”的行为在市场上相当普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崔生辉等人曾在2006年5至8月间,从北京零售超市中采集了五个厂家生产的、不同种类的牛奶样品38个,检测发现,63.2%的样品检出β-内酰胺酶。CBN记者试图求证这一结论,未果。
不过,“解抗剂”危害如何还没有定论。
著名“学术打假者”方舟子认为,β-内酰胺酶是一种蛋白质,和牛奶中的其他蛋白质一样会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掉,不会对身体有害。
但是广东奶协秘书长林树斌对CBN记者说:“当然牛奶加工过程的热处理可能会使内酰胺酶失活,牛奶进入人消化道之后内酰胺酶也会被消化酶分解,但是不是全部都分解,究竟有多少没被分解还能保持活性,现在仍是个未知数。”“抗生素被内酰胺酶分解或结合之后的产物究竟对人有没有害,现在也是未知数。”
“我想其危害的不确定性正是卫生部这次对它高度重视的原因。”他对CBN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