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的有机食品基地
椴树蜜前面的“有机”二字,加上产自吉林长白山汪氏有机蜜采集基地,令“冰纯天酿”有机椴树蜜身价倍增。
我国的有机蜂蜜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参照国家环境保护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布的《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颁布的《IFOAM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等有机农业生产规定,生产有机蜂蜜,有着严格的生产条件限制,要解决蜜源、蜂群、取蜜等问题。
单从蜜源来分析,有机蜜源植物要来源自有机农业生产区或达到有机农业生产区标准的自然农业区。生产基地与周围环境要有—个明确的过渡地带,用来防止受到邻近地区传来的禁用物质的污染。基地在最近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种子或种苗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
但在吉林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要达到如此苛刻的条件,显然很让人怀疑。由于吉林汪氏蜜蜂园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很难保证农户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亮兵镇新胜村的蜂农孙大金,除了养蜂,还种植了其他农作物。他坦陈,单纯靠养蜂,收入很一般,一年的收入也就1000多元,所以,他们还必须种植高粱、油菜等作物。村里并不养蜂的其他农户,很多是种植其他农作物的,不可能不使用化肥和农药。
正是因为国家对有机食品基地有着严格的审核程序和认证程序,有机食品基地的数量并不多。
2005年12月23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审批了第二批命名单位,目前全国共有有机食品基地43家。《中国财富》记者得到的信息公开材料显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名录中,并没有吉林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
从汪氏蜜蜂园的网站上,我们可以查询得知,吉林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的“冰纯天酿”有机椴树蜜确实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是该产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但该产品的认证有效期是从2008年1月29日到2009年1月28日,有效期一年。而据《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在有机食品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使用认证证书的,必须在期满前一个月内向原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重新提出申请;其经营的有机食品未获得重新认证的单位或个人,不得继续使用有机食品认证证书。
“公司+农户”模式的安全隐忧
自从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之后,“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就开始引发了有关食品专家的担忧,松散的农户生产,往往成为质量监管的盲点。
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农户”模式不能覆盖所有的农户,绝大多数农户还是自产自销。这种模式对保障食品和农产品的安全来说作用非常有限,食品质量往往取决于农户的道德水平。二是“公司+农户”模式使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只能获得整个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种植养殖环节的微利,如果遇到市场风险,小农为了避免破产,往往会被迫“造假”。
有机蜂蜜既然是高品质的天然成熟蜜,相较于一般的蜂蜜,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前者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化学药物、化肥、人工合成的化学添加剂等。
每年,安图县蜂业协会和吉林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都要给签署供蜜合同的蜂农进行培训。为了达到有机蜂蜜所要求的标准,也对蜜蜂的养殖、治理螨虫的用药等做出指导和规定。
一般情况下,如果气候正常,椴树正常开花,一个蜂箱大约能产出蜂蜜50公斤,最高可以达到75公斤。但蜂农的风险很大,养蜂技术稍微不过关,就可能遭受损失,再加上别的因素,养蜂很容易赔本。“因为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每年都有因技术不过硬等各种因素赔钱的。”赵明说。
每年8月份,安图县会进入治螨虫的高峰期,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螨虫,是蜂农们能否丰产的关键。安图县永庆乡东清村的蜂农邢志相,2008年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就是因为在治螨虫的时候,他买了假药,结果蜜蜂全死了。2009年,要养蜂,就必须重新购买蜜蜂,这又是一笔投入。老邢正犹豫着还要不要继续养蜂。
事实上,“公司+农户”模式天生就潜伏着小农破产的危机。因为吉林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并不直接养蜂,他们每年与蜂农签订了收购合同,只在花期结束后来收购蜂蜜。如此一来,养蜂的风险几乎只存在于蜂农一方。而为了提高产量,往蜂蜜中掺糖,几乎是当地蜂农心照不宣的秘密。
前往安图县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一直以蜂蜜收购商的身份与蜂农们接触。蜂农们告诉记者,想收购纯净不掺糖的蜂蜜,是非常困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