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的生存面临很多问题,上要软硬件实力强大的公立医院带来的“泰山压顶”之忧,下要应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燎原之势,还面临着医护人员流动性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行业竞争日益激化等阻碍民营医院发展的“拦路虎”。
民营医院走怎样的路子,才能在这个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是给了民营医院“面包”,还是动了它的“奶酪”?对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珠海的民营医院作何解读?日前,记者走访了珠海市区数家民营医院,探访民营医院的生存现状。
期望
呼唤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珠海现有民营医院15家,年门诊量约70万人次。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医改“扶正”了民营医院,让民营医院有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平台,明确了民营医院将来的发展方向。珠海市博爱女子医院相关负责人则认为,新医改虽然提出“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但在方案中,“某些关键性改革环节表述不清、模棱两可”,也使得民营医院担心未来能否有公平的政策环境。
“在我理解,此次新医改方案着重针对社区基本医疗,政府无暇顾及民营医院。”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医改方案提出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社区将陆续建立卫生服务站,完善社区医疗,“社区医疗站的建立会分掉一部分市场份额,对民营医院的发展将形成更大的压力。”
“相比公立医院,我们的税收压力太大,而这一点在新医改中也没有提及。”
记者了解到,公立医院每年都有财政拨款,而民营医院则没有财政支持,在三年免税期满后要缴5.5%的营业税,33%的企业所得税等,几乎占去了医院运营总成本额10%左右。此外,民营医院多数属于新办医院,社会知名度不高,为打响品牌,每年为数不少的广告支出必不可少,再加上庞大的房租、公关等费用,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民营医院的发展,需要更宽松的环境。”该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渴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比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在医护人员职称的评定上一直处于弱势,这个问题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民营医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处于被动地位。职称评定难、户籍门槛高、保险待遇差等成了民营医院人才频繁流动、不合理流动等的直接原因。
今年27岁的小宋是珠海某民营医院的医生,对于民营医院医生的频繁流动,他表示很无奈。“身边的同事总是换,自己时刻都有可能去医院其他的门诊坐班,在医院只有同事,没啥朋友,人际关系总不是很协调。”小宋告诉记者,在民营医院做医生,不像公立医院那样有一个“铁饭碗”,自己付出的不比别人少,对病人每天坚持“微笑服务”,时间久了,觉得在身份地位等各方面和公立医院的医生相比总存在差距。
“什么评级、课题项目对我来说都遥不可及,户口落户问题也很让我烦心。我有个同学在公立医院的,虽然收入和我差不多,但他的生活明显安定很多,发展前景也不错,而我现在还得每两周轮一次白班和夜班,生活没有规律,这种日子不知道啥时是个尽头!”
记者调查发现民营医院的医生普遍缺乏“安全感”,对医院忠诚度无法保证,对医院发展不利。
新医改方案提出,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此,诸多民营医院工作人员均表达了对新政策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