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工作部、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与阿斯利康公司将携手开展 “直击肺癌——‘易’分钟行动”项目。这是第一次以肺癌防治专家为主体、以医患沟通为主题的科普宣教项目,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西安、济南和成都等地举办系列肺癌防治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工作部部长、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指出,“该行动旨在呼吁全国肺癌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为每位肺癌患者多抽出一分钟时间,进行肺癌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肺癌诊疗新手段和新药物,从而选择正确科学的治疗方案,树立信心,增添希望,争取更好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从‘带癌生存’到‘带癌生活’的跨越。”
沟通:和谐医患密钥
医患沟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多种治疗手段并用,远期预后不明确,对突如其来的疾病需要一个逐渐认识和心理适应的过程,更需要医生、家属和全社会的关心、理解与安慰。有研究显示,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帮助减轻癌症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的控制感,增强战胜疾病的心理,以及改善心理调节。
支修益教授说,“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模式多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模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相互平等的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既要重视各种治疗手段对患者健康的损害,又要重视心理等因素对患者健康的影响,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会得到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对诊疗手段的积极主动配合,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配合,医生与患者多一分交流,患者对医生多一分理解,医患关系也就多一分和谐。”
“随着个体化治疗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对癌症治疗的新理念已经出现,对于无法彻底治愈的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不再以消灭肿瘤为唯一目标,效果评价标准已由单纯观察肿瘤大小变化转变为重视患者带癌生活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我们呼吁医务工作者能在临床工作中为每位肺癌患者多出一分钟,帮助患者了解肺癌和其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这不仅可以缓解医患矛盾,而且有利于为患者找寻最适合的诊疗方案,” 支修益教授补充指出。
“话疗”:肺癌治疗秘方
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肺癌已取代肝癌成为中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肺癌已经成为累计危险性最高的癌症,我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