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时间: 2009-04-10 10:33:17 |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中药治疗
(一)普通型
临床表现: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性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参考处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直肠点滴。此外,对于高热、抖动、易惊者加羚羊角粉冲服;便秘加生大黄;咽喉痛加元参、板蓝根;咳嗽加杏仁、炙杷叶。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颗粒、清开灵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金莲泡腾片,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
1.临床表现: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热祛风。
参考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肠、直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2.临床表现:发热,喘促,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迟缓,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参考处方: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浓煎鼻饲或直肠滴注。重症患儿发病急,传变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
对于口咽部疱疹者还可选用中医药外治法进行治疗,如选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蜜调外涂敷用,2~3次/日。
中药预防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婴幼儿应注意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居处宜多通风,勤晒衣被;家长也应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也可服用方药进行疾病的预防。
如:针对素有内热的小儿选用白菊花6克、生甘草3克、生山楂10克,以沸水200毫升浸泡后加冰糖适量频饮。或针对素有脾胃虚弱的小儿,采用生薏米10克、扁豆10克,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
此外,在生活调护方面,患儿饮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苹果汁、西瓜汁、荸荠汁等,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不宜食用发物。
地点 |
感染病例 |
死亡病例 |
报道
|
福建 |
508 |
5 |
福建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08例 |
深圳 |
500 |
0 |
深圳共报告手足口病500多例
|
宁波 |
367 |
1 |
宁波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67例
|
湖南 |
2300 |
0 |
湖南报告手足口病2300多例
|
山西 |
588 |
0 |
山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88例
|
青海 |
32 |
0 |
青海省首季确认手足口病32例
|
天津 |
215 |
0 |
天津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15例
|
贵州 |
135 |
0 |
贵州1例手足口重症病例正救治
|
江西 |
1217 |
2 |
江西共报告手足口病例849例
|
上海 |
1532 |
0 |
上海共报告手足口病1532例
|
全国 |
41846 |
18 |
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例41846例
|
北京 |
1087 |
0 |
北京日均新增50例手足口病例
|
云南 |
731 |
0 |
云南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31例
|
山东 |
11489 |
15 |
山东手足口病致15名患儿死亡
|
河南 |
19922 |
18 |
|
广东 |
10 |
0 |
广东龙川县14孩童患手足口病
|
陕西 |
20多 |
0 |
陕西白河县20余儿童感染手足口病
|
安徽 |
6961 |
2 |
安徽手足口病6961例 死亡2例
|
|
点击选择表情标示你此时的心情 |
|
高兴 |
|
0 |
|
|
愤怒 |
|
0 |
|
|
无聊 |
|
0 |
|
|
搞笑 |
|
0 |
|
|
冷汗 |
|
0 |
|
|
惊讶 |
|
0 |
|
|
难过 |
|
0 |
|
|
垂涎 |
|
0 |
|
|
|
|
[ 我要说两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