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走穴”探索制度化
相比财政投入,公立医院的人才培养、流动体制改革,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部分。 实施方案对此提出了两点改革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执业医师多点执业。
医疗作为一个专业性和临床性强的领域,软件建设有时比硬件投入更为重要。此次,公立医院改革方案中,把医师培养放到了一个重要地位。
今年“两会”期间,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透露,此次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下决心建立起我国的3+x模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把人才培养的层次提高。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占据了医学终生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
但长期以来,我国无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大多数就直接分配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以后的能力和水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医院的条件,严重影响了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同一水平层次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接受培训的机会并不均等,一次分配定终身。”在2008“全国住院医师培训研讨会”后,卫生部的总结报告中显示。
尽管从2003年开始,在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主导下,各地在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但在实践中一直面临着培训费用谁来“埋单”,医师培训期间工资、福利待遇等诸多体制难题。
对此,新医改有望给予体制性解决。即国家立项、财政投入、医院培训、全口径社会分配等政策,将成为新医改配套实施方案之一,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
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样,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国外医生、律师、会计师都是自由职业者,法律允许医生看私人门诊,著名医院的大牌专家也常出私人门诊。医生兼职是合法的,只是要受到严格的管理。
而我国,医师多点执业一直游走在法律边缘中。根据1999年颁发的《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医师执业地点在两个以上的管理规定另行制定。”但至今相应的管理规定仍未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