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先生
靠电动喉头发声法(电子咪)发声
“动手术切掉喉咙后,我原打算余生都用笔和纸与人交流了,但是不久遭遇打劫,眼睁睁看着匪徒搜走我的钱财扬长而去却无法喊‘救命’。这件事刺激了我学习复声方法的决心。 不管是用食道、电子咪,还是喇叭仔,我要大声喊出来!”前天上午,在广州举行的“穗港无喉者康复交流”活动中,上百名来自香港和广州的无喉者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互相打气。
“电子咪”谭先生
“我已经比很多人幸运了”
同样乐观的谭先生是广东省农科院的研究人员,当记者提到该院因为从事禽流感研究获得200万元科技大奖的辛朝安时,谭先生用“电子咪”顶住左侧下颌的肌肉说:“我们是同事、老朋友啦!”他的声音是靠电池电力去震动喉头的鼓膜,作为发声的源动力,因此发出的声音像从收音机里出来的。
“抽了35年烟!”谭先生从事科研工作,为了提神长期抽烟,结果在54岁那年发现得了喉癌。谭先生迅速进行了自我心理调整:“我在想,我已经比很多人幸运了。第一,我有单位有医疗保障,经济上困难不大;第二,我能在最好的医院接受治疗,有那么好的医生救我的命;第三,我虽然没了喉咙,但其他身体机能还是正常的,比其他肢体残缺的人又好很多……”谭先生这样来安慰自己,甚至反过来安慰家人和来医院探望他的朋友和同事。因为下颌的肌肉功能良好,没有因为放疗失去弹性,他可以选择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的“电子咪”,并且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掌握了发音技巧。
现在已经提前办理退休的谭先生为其他无喉康复者当起了义工。“虽然不可以再从事农科院的研究工作,但是我发现,做一名义工可以帮助到很多绝望到几乎要自杀的病友,自己的生命就更加有意义”!
“人工声瓣”梁姨
“说到底都是要靠自己”
56岁的梁姨退休前是广州市煤建公司的职工,几十年与蜂窝煤为伍。“煤尘、煤烟太厉害了,我们很多职工都得了癌症,肝癌、胃癌都有,像我一样得喉癌的就有四五个。”梁姨说,自己天性乐观,在动手术切掉喉咙前,与“茶友”们乐呵呵地道别,“茶友”们还开她的玩笑:“马上要去死了你都不怕?”结果她在手术后“死了四次”,因为切口感染、窒息被多次抢救,还接受了两个月化疗,体重掉到只剩下20公斤。
只切了半喉的梁姨现在喉咙前方长期覆盖着一块纱布,因为没了喉咙,医生从她的气管造了一个瘘口,说话时用手指压住瘘口密封住就可以发音。“说到底都是要靠自己,自己没活下去的信心谁都帮不了你!”梁姨现在每个月都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病友们积极面对人生。
“喇叭仔”林伯
“只能靠自己帮助其他病友”
广州市某企业的退休干部林伯已经73岁,他接受记者采访时用的是“喇叭仔”,这种发音方法的长处是听起来声音很响亮,比前面谭先生、梁姨的声调高很多,选择“喇叭仔”是因为接受几次化疗后,他下颌的肌肉收紧,不能使用“电子咪”。“喇叭仔”唯一不太方便的是,讲话时间长了,唾液会充满“喇叭仔”的管道导致堵塞,要经常清洗。
“11年前切掉喉咙的,当时很灰心,不想活下去,想过自杀。后来香港‘新声会’的义工来找到我,他们都是和我一样切掉喉咙又重新学习发音的,我就跟他们学,现在用‘喇叭仔’很方便,经常和朋友讲手机,半个小时没问题!”去年8月,林伯也加入了义工的行列:“我们这些无喉者是很小的弱势群体,得不到残联的拨款和关注,只能靠自己帮助其他病友,现在我们有七八十人,经常在三元里的一家酒店聚会、喝茶。”
■链接
无喉者四种复声法
目前无喉康复者主要使用的四种发声法:
1.气管食道活塞瓣发声法(人工声瓣):是一个内置的辅助发声仪器,由医生决定是否适合安装。声瓣使用者,发声时需用手指将用来呼吸的气管造口遮盖,使气管内的气流被推进声瓣内的导管,再引入食道上端的位置,提供震动假声门(咽喉与食道连接处的肌肉)的能源。
2.电动喉头发声法(电子咪):是利用电池去震动喉头的鼓膜,来作为发声的源动力。
3.气动式喉头发声法(喇叭仔):是一个外置的复声工具。喉头有两端,一端是饮管状的透明胶管,放于口腔牙肉与面颊肌肉之间;另一端则是一个罩杯,将经由气管造口发出的空气导入喉头内,转化成震动鼓膜的能源。
4.食道发声法:食道语主要是利用吸引法或吞咽法将空气引进食道上端,作为震动假声门的原动力。
四种发声法都需配合不同口形和舌部运作,从而发出不同声音。
■链接
喉癌病人男女比例10∶1
“估计过去10年广东地区就有约2000名喉癌病人切掉喉咙。”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院长文卫平教授介绍,喉癌为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左右,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3%-8.1%。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空气污染较重的城市高于污染轻的城市。我国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发病年龄多在50岁-70岁之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喉癌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吸烟。文卫平告诉记者,中国的喉癌病人男女比例平均为10∶1,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声带、声门上和声门下,如果喉咙不舒服两周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应当警惕喉癌发生的风险,及早到医院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