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蔼可亲,医德高尚
辛育龄教授不仅有着精湛的医术,还有着高尚的医德,他是真正的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待病人如亲人。1996年辛育龄教授到天津讲学时,在当地他看到了一位14岁患有面部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的女孩,这位女孩的脸不夸张地说实在是太恐怖了,除了右脸高高的大肿包,还有一个血红的舌部大血管瘤垂出口外,使嘴不能合拢,并随着呼吸一出一进。由于患者的模样,年仅14岁的女孩不能接受正常人的社会生活,她和她的家人感到异常痛苦。为了能让女儿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孩子的家长四处求医,冷冻、激光、打硬化剂,中药……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肿瘤却越打越大。没办法,孩子的家长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辛育龄教授。辛老看着一天到晚都戴着口罩,不能说话、吃饭,靠用吸管喝流食维持生命的可怜女孩,辛育龄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他也下定了要救治这位患者的决心。辛育龄教授先后走访了两家北京的口腔医院,找治血管瘤的大夫,但结果是要把孩子的舌头切掉,孩子的妈妈哭了,“孩子还小不能没有舌头……”。辛育龄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立即组织专家为女孩会诊,经过认真仔细地分析后,大多数的意见是“这个病人粘不得。”可辛育龄教授却不愿就此罢休,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你解决不了难题算什么名医?”他凭借着一生的行医经验和那股从不畏艰难、敢于为病人承担风险的精神,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由于女孩的手术难度很大,手术费也比较高,孩子的父母和她的同学、老师为她筹集了3000元,可这对于这个需要高技术处理的手术,只是杯水车薪。医院动用了科研经费,辛老说:“实在不行,扣我的工资!”他动员了医院从口腔、放射到麻醉、外科等“各路豪杰”,组成协作组,如临大敌般地做好了术前各种准备,拟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处理措施。由于准备充分,女孩的手术虽一路风险,十天内三进手术室,但最终还是逢凶化吉。手术后,辛育龄教授还考虑了两个环节,包括使用的餐具,关照她吃什么。现在这个女孩终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她又回到了课堂,并考上理想的学校。
学而不厌,孜孜不倦
辛育龄教授在长达近七十年的医学生涯中,不仅救治了许许多多的患者,同时他还致力于医学教育,满腔热忱地培养新人,桃李满天下。不管是对研究生还是进修生,不管是对医生还是对护士,他都会把自已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对下级医生所提出的问题,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悉心指导。在教学方面,辛育龄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点而因人施教,他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课题研究计划,同时进行指导,指出修改意见。每当学生出现过失和错误时,他从未有过呵斥和责难,而总是耐心细致地教导;每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他总是投以表扬和鼓励的目光。如今,辛育龄教授已带出博士研究生十人,硕士研究生十一人,他们均已成为医学界的骨干力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胸外科专家,辛育龄教授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及精湛的外科技术,拯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博得了广大患者的爱戴和尊重。他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部级科技成果奖,但是面对这些殊荣,辛育龄教授并没有躺在功劳薄里,而是在胸外科领域进行着长期的开拓性工作。1986年,辛育龄教授65岁,以50年的革命资历和深厚的医学功底,足以使他俯仰之愧。然而辛育龄教授萌发了用直流电杀灭肿瘤的大胆设想,经动物实验,果然得到了肯定的结果,下地查阅资料,发现他与早就在研究用直流电杀灭肿瘤的瑞典学家不谋而合。辛育龄教授研究的不用开刀就能局部杀灭肿瘤细胞的“电化学疗法”,是通过电脑调控的治疗仪,用电针把直流电直接传到肿瘤内。电解作用使肿瘤引起化学变化,导致肿瘤局部坏死。由于电化学疗法不用开刀,创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非常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为了推广这项新技术,他举办了30多期学习班,现在国内已有1000多家医院开展了电化学疗法治疗癌症,迄今约有11800余例肿瘤患者接受了电化学治疗,有效率达65%—85%。尽管辛育龄教授在超负荷地工作,但还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又推出了新的项目——高旋磁治疗仪,这也是一项新技术,对神经痛、软组织损伤,癌症放化疗的副反应以及骨质疏松症有确实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