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区卫生机构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医疗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机构发展迅速。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社区卫生机构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社区虽然设备好,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但患者就是不买账,信不过社区卫生机构,一旦有病,还是往大医院跑,造成大医院“门庭若市”而社区卫生机构“门可罗雀”的尴尬情况。
于是,有专家呼吁政府向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要大医院医生定期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门诊;社区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价;推行社区首诊,即首诊在社区,社区治不了的,再转诊到大医院等。
应该说,这些建议都有其合理性,但还不是真正指向问题的源头所在。社区卫生机构的力量的确有待加强,但找准自己的定位才是关键。社区卫生机构的存在,不单单是分流大医院的病人,或者说与大医院抢患者,而是要把握好自己的优势,进行差异化经营,走出一条自己特色的路子。如果盲目跟大医院争夺患者,其结果,社区卫生机构将是失败者。
那么,社区卫生机构的定位在哪里?笔者认为,一方面,社区可利用自己的优势,治疗一些小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方便患者,省去他们去大医院看病的奔波之苦;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机构的重点应放在卫生保健、及疾病的预防上面。
长期以来,国人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治疗、轻预防”观念。人们往往只重视治疗已患之病,而忽视预防疾病。加上现阶段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有些人甚至不到病入膏肓之时,不会求医;而经济条件稍好者,虽舍得大把花钱治病,但却不愿意对健康进行投资。“前半辈子用命换钱,后半辈子用钱换命”,说的就是人们医疗保健中的认识误区。
重治疗、轻预防,人们付出的不仅是健康的代价,经济上的代价同样沉重。据统计,一个老病号与一个健康者相比,每年花在治疗上的费用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国外的一项调查更令人惊讶,人一生的医疗支出有27%是用于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80%的心血管疾病和90%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另有资料表明,健康教育投入1元,医疗费可节约8.9元。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为解决人人享有保健目标的首选策略,可见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而在我国,预防疾病、健康教育这方面处在空白状态,社区卫生机构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填补这项空白。
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明确了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有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生指导等功能,为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因此,社区卫生机构应牢牢地抓住这一功能定位,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群众中间进行健康服务,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看护者。
健康预防与健康保健,这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如果开发好这一块,将是一个大金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