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尿毒症患者没钱治病自建透析室 医保何日眷顾?
一群来自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北、安徽、黑龙江、吉林……的尿毒症患者,在京郊的通州区白庙村的一个院落,组建了一个“自助透析室”。 这是一个10人组成的特殊“大家庭”。维系这个“家庭”的,是三台透析机,他们共同的“肾”。进入这个“家庭”之前,他们都签署过一份生死合同:“……如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与合伙人无关,包括死亡,一切都自行负责。”他们知道,私自组建透析室是违规的。但是,在医院高昂的透析费用面前,他们选择了违规。他们说:“我们的原则就是,活着。”(见3月26日《京华时报》)
此事让人想起了前不久河南农村女孩冀小燕的父母、乡亲发明山寨呼吸机的新闻(见2月5日《大河报》)。两个新闻,都是贫困、农村患者无法承担巨额医疗费“铤而走险”放弃专业治疗而不得不互助的例子。
前不久,数位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委员发表观点: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而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导致医疗资源“拥挤”。不知道他们看到这个尿毒症患者透析互助家庭的新闻后有何感想?
类似的新闻一再出现在城镇困难群体和农民身上,说再多的愤怒和感慨之词都觉得无力。它反复告诉我们一个常识:新医改的核心只能是让每个人看病都不再贵,都能看得起病。至于其他的类似院长负责制、基本医药制度等专业范畴的争议,普通群体是很难置喙一二的,他们的“原则就是,活着”。
在这个新闻里,有一个细节:一个病友已经5天没有透析了,即便互助家庭里100元的透析费也无力支付,家人打电话来,问是否可以先透一次,等以后卖了房再把钱送来,互助家庭的回答是:“别说这个了,赶紧来吧。”如果是专业医疗机构,其态度很可能是:没钱就治不得病,一条路,出院吧。
这些年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从实践上看,大都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资源是国家的,而利益却被输送进少数群体,承担公益性职能的部门,却成了以利润为最大目的的企业,而普通百姓成了这些部门利润的最大贡献者。通州这10人组成的透析互助家庭的新闻,其实是病困而无力群体的再一声呼唤:无论医疗改革如何,如果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问题,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改革。
通州透析互助家庭的成员,随着各地相继推出的医保优惠政策,一些人的境遇发生了改变,他们渐渐地离开了。“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剩余成员之一说。但愿他的期待能早日实现。但愿不再有这样的新闻向我们迎面砸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