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的破产并没有还清中国乳业的“债”,中国乳业依旧处在艰难时刻。
去年9月11日三聚氰胺风波爆发以来,中国乳业就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正当行业期待奶业市场逐步恢复时,多美滋和惠氏却先后又处在三聚氰胺的疑云中,蒙牛爆出的OMP事件让消费者在致癌和欺骗营销的怀疑间游移。
一直针砭奶业时弊的中国奶协理事王丁棉认为,在此艰难时刻,中国乳业应真正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走出浮躁和混乱。
坦白说,此前中国乳业并不缺少社会责任的“光环”。盘点此前乳企发出的公关材料,就会发现包括三鹿在内的企业,荣获过各种社会责任大奖,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中国乳业也一直走在最前面。据三鹿网站此前资料,其“投入公益事业资金已达上千万元”。
可三聚氰胺事件,击碎了乳企用数以亿计资金积累起的社会责任光环。因为乳企将大量利润投向公益时,却忽视了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的责任,就是无条件保证每一件产品的质量。清华大学国家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在一篇论文中表示:“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一定要回归其基本底线和本质精神,即绝对保障消费者安全,这也是实现消费者价值的本质要求。”
显然,当企业间竞相以速度标榜时,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往往是营销层面的解决方案,而并非真的在意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意味着什么。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乳业。
痛定思痛。乳企一直期望通过道歉和各种信誓旦旦的承诺,重拾消费者信心,但这一切都是形式。现在,乳企应真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回归社会责任的基本底线和本质精神,恪守产品质量底线,绝对保障消费者安全。只有如此,才能让乳企生存繁荣下去。此时,期望通过各种“危机公关”的技术手法瞒天过海,也许能一时瞒过消费者,但“四聚氰胺”“五聚氰胺”还会来到。
行业认为,现在乳企履行最基本社会责任、严守产品质量底线,最需要做两件事。首先是理顺产业链条。好奶源是好奶的基础。可过去几年中,拥有定价权的乳企让奶农收益直线下降,让养殖环节缺乏生产优质鲜奶的动力,同时乳企也没有真正对奶源进行有效监管,在产奶淡季放纵劣质奶源进入加工环节,已是行业公开秘密。理顺产业链需要乳企的勇气,也需要政府的努力。
现在也是乳企放弃制造“概念”的时候了。为争取市场份额,过去几年内乳企制造出大量概念,OMP就被行业认为是其中之一。可乳制品不是保健品,保健品在通过两三年的概念营销取得成绩后,此产品甚至品牌会被企业放弃,但是乳制品不行。蒙牛OMP“营销”深刻的教训值得记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