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在全民“补碘”政策实施15年之后的今天,来自地方、民间和医学界自主补碘的呼声越来越高,局部地区加碘过量导致的后果15年后逐渐显现。回头反思,社会各界不仅仅要从政策层面来做检讨,也不单是调整盐业专营制度就能解决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从科学层面来正视一个问题:碘缺乏和碘过量是一种地理生态病!《中国国家地理》1998年第2期和第7期分别刊登了两篇文章《全民补碘的误区》、《地理生态病:碘缺乏和碘过量》,在全民“补碘”政策刚实施4年之时就提出了这个关系全国民生的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呼吁社会各界科学认识,正确对待!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1998年第7期 文·图/朱文郁
碘是人体必需元素,人通过饮水、食物和空气从所生存的环境中获得碘,环境中的碘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导致人罹患地方性碘病,即“碘缺乏病”或“碘中毒”等。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碘缺乏和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俗称“大脖子”病)联系在一起,并注意到在严重缺碘的地甲病区,常伴随有以呆傻、矮小、聋哑、瘫为特征的地方性克汀病(简称克汀病)人。近20年来发现,碘对人类的危害除上述两病外,还表现为死产、流产、先天畸形以及对智力、听力和体格发育等一系列的损害。直到1965年日本报道了食物性高碘甲状腺肿和1978年在我国发现了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后,人们才认识到高碘也是发生地甲病的原因之一,而且高碘还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发生和儿童的智力有影响。
全世界除冰岛是唯一没有地甲病的国家外,其它各国都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地甲病。世界著名的地甲病流行区有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拉丁美洲安第斯山区、亚洲喜马拉雅山区、北美落基山区和大湖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及大洋洲新几内亚和新西兰等地区。在我国本病的流行分布范围很广,按行政单位来说,除上海市外,其它各省、市、自治区的1800多个县市均有报告。
世界碘缺乏病区人口达10亿多,中国就有4.25亿,为世界病区人口的40%,全世界患病人数超过两亿。197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要求各国在2000年达到基本控制此病,任务相当艰巨。1983年建议用碘缺乏病(IDD)替代地甲病这个术语,使其含意更确切些。为了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尽快控制地甲病和克汀病的危害,我国政府在控制碘缺乏病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已取得了显著效果,约有1400多个县达到基本控制。
碘是人体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根据碘代谢的研究,认为每人每日最低需碘量为75微克。不同年龄段需碘量不同,一般认为成年人每日生理需碘量约100-150微克、青少年约200微克、儿童约75微克、婴儿约30微克,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则要高达400微克。人体内的碘有80%来自食物,10%来自饮水,5%左右来自空气,所以食物是人体碘的主要来源。而人体内每日排出的碘量又等于摄入的碘量,其中由尿中排出碘量约占85.36%,粪9.76%,汗2.9%,毛发0.9%,表明摄入的碘在体内并无贮留,因此,人们每天都需要补充碘。
水碘一般不构成人主要碘的摄入来源,但水碘往往也能指示环境碘的水平,所以有些研究认为水中碘含量在5微克/升以上,一般无甲状腺肿严重流行。但从我国饮用水碘含量分布规律来看,大面积地甲病区的水碘含量在5微克/升以下,而在元素累积的平原区饮水碘含量比较高,因此一般无病或少病,如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等。
据专家研究表明,水碘含量与甲状腺肿存在着双相关关系,可描述为“U”形关系,即水碘在5微克/升以下时,碘越少甲状腺肿患病率越高(碘缺乏病);而在200微克/升以上时,碘越多甲状腺肿患病率越高(高碘甲状腺肿)。事实说明在补碘时,这中间有个安全剂量范围,超过或低于这个安全范围值均易患甲状腺肿。这种双相关关系还反映在山地垂直分布上:随着海拔由高至低,碘元素的化学地理过程相应地为淋溶累积过程,即在山上易患碘缺乏病,到山前低地易出现高碘地甲病。因此,有的地区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成因的地甲病。实际上,人体内任何必需微量元素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缺少了易患元素缺乏症,补多了又易得中毒症。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甲状腺肿就是缺碘形成的。40年代后发现,药理剂量的碘可引起甲状腺肿或甲状腺功能低下。但饮食中的高碘能否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直到1965年日本北海道海滨居民,由于过多食用海带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后,才得到肯定。在我国,河北省首先报告渤海湾海滨渔民,由于饮用高碘深井水,引起了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之后,在山东省查明有比较广泛的水源性高碘地甲病区。继而在我国内陆地区:新疆奎屯-乌苏山前的倾斜平原、山西省的孝义县、河北省的新城县也都有发现,因饮用含高碘深井水(新疆)或浅井水(山西、河北)可引起水源性高碘地甲病。现在可以说,地方性甲状腺肿可分为缺碘性甲状腺肿和高碘性甲状腺肿(图)。除水源性外,在山东省日照县因食用海带盐和海带盐咸菜亦引起食物性高碘地甲病。另外,在北部湾海滨的广西北海市郊区、福建省的平潭岛也有地甲病的报道,但尚未到达高碘性质,据认为,可能是一种致甲状腺肿物质所引起的。从本质上说地甲病也是一种地理生态病 ,在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措施中必须因地制宜,否则得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根据碘在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分异特点,我国地甲病环境类型可分为:1)山地、丘陵碘淋溶型。为最主要类型,碘被淋溶殆尽,水碘浓度极低,通常在5微克/升以下,如喜马拉雅山、天山、秦岭、大巴山等山地。2)泥炭沼泽碘固定型。碘虽丰富,但被有机质吸附固定,不易析出,造成相对低碘,如东北三江平原区。3)沙土渗漏贫碘型,如新疆沙漠边缘及古河道区。4)石灰岩区碘低效型。因饮水中含大量钙离子,不仅阻碍人体对碘的吸收,还要加速碘的排泄,如贵州石灰岩区。5)碘过剩型。通常与油田有关,矿区井水含碘量可高达10000微克/升以上,它可影响到附近深层地下水的碘含量也在1000微克/升左右,高于普通饮用水100倍。山东省的滨县、利津属这类型。另外,因地势低洼碘的积累形成高碘病区,如山西省的孝义、清徐等县。再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食物高碘地甲病,如日照县。6)环境污染致甲状腺肿。已有这方面的报道,不论对甲状腺还是人体健康,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由于我国大面积是碘缺乏病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山区,侏儒、痴呆、智力低下的克汀病和亚克汀病人还相当多,严重影响着我国人口质量和计划生育,而要在2000年必须达到基本控制碘缺乏的宏伟目标,补碘仍然是当务之急,碘盐乃是目前预防本病的最简便有效的途径。由于碘在人体内不易保留,每天都需要补充,这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国家最近决定增加对交通建设的投资,这不仅能促进城乡物质交流,还有助于病区居民改变膳食结构,增加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以提高人体碘的摄入量,达到控制碘缺乏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病也是一种穷病,它主要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发达国家已基本上得到控制。对非碘缺乏造成的地甲病区,要采取因地制宜的预防措施。如高碘病区就应采取除碘、改水、找好水源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