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外国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报道引述研究人员的话说,中国人在制作药物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复杂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药含有麻黄和细辛,而细辛是带有剧毒的植物,过量使用会引发很强的副作用,但这些中药的包装和说明书上没有注明药物的毒性有多大。
如何看待中药毒性问题?中药能放心使用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疑问一:如何看待中药毒性?
【回应】 中医讲究以毒攻毒、以偏纠偏;采用三种方法减毒增效
“以毒攻毒、以偏纠偏,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早有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科首席专家周平安说,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毒”,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小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八”的说法。
《中国药典》2010版收录常用中药材和饮片,包括有毒中药73种,其中毒性大的品种有10种。有毒中药往往具有独特疗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药效成分, 如现在已得到世界公认的治疗白血病的砷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马钱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等。
“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专家钱忠直教授说,在传统经典中,中药按毒性分为“大毒、有毒、无毒”三大类。在中药的临床使用上,一般有3种方法减毒增效:一是炮制减毒,通过特殊的炮制工艺,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中药炮制属于保密技术,通常禁止外国人进入,国外对此不了解,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中药配伍减毒。在中医临床上,不是单用其中一味药,而是多种药物联合作用,实现减毒增效;三是有毒中药按处方药管理。凡有毒的中药,在遴选过程中都不会划入到OTC(非处方)药物中,此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疑问二:中药的副作用大吗?
【回应】不良反应率只占10%;但中药也不应久服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周超凡教授介绍说,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药。”中药,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复杂,其功能与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一种。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会带来不良影响。
钱忠直说,从临床看,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只占10%左右,远远低于西药,并且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不过,由于中药不良反应往往较轻,所以易被疏忽。周超凡建议,今后应当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
事实上,我国有关部门一直对中药实施严格的监管。在中药新药注册管理方面,已经制定了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南,并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并重点研究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毒性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标准。
专家表示,尽管中药的不良反应远低于西药,但为了防止对身体的伤害,中药也不应久服。周平安说,在中药临床使用上,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对症用药,严格按照适应症用药;二是严格用药量。按《药典》的规定使用药物,如超剂量用药,医生要谨慎把握;三是要遵循中医的规范,不能长期使用。
此外,我国对中药是按药品管理的标准,而有些国家是按照营养食品补充剂的标准管理,管理标准不同,有时难免出现错用现象。比如,日本将小柴胡汤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炎,且长期服用,结果有人出现间质性肺炎,而在我国,按中医辨证治理应用小柴胡汤近2000年之久,至今依然安全、有效。
疑问三:细辛和麻黄有毒吗?
【回应】 本身有毒,但临床使用中会消减毒性成分
周平安说,细辛是中医临床上常见药,主要功能是辛温解表,可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痛和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细辛是一种有毒的中药,含有黄樟醚,这种物质会作用于人的呼吸中枢,阻止氧代谢,严重的会破坏肝细胞,引起肝中毒,甚至诱发癌症。
在中医临床上,用细辛安全吗?如何消除细辛的毒性成分?周平安说,黄樟醚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通过水煎煮20—30分钟,95%的黄樟醚都会挥发掉,不会因服用而出现中毒。
周平安介绍说,在临床上,细辛的使用量也有严格规定。从宋代,细辛的使用量就不超过1钱(折合为3克左右)。我国药典对细辛也有严格的使用量规定,成人一天的用量不超过3克,如果超过用量标准,实行临床医生双签字制度,医生除了在处方上签字,还要在药物旁边签字,以确保用药安全。
钱忠直说,“细辛确实含有有毒物质,但只分布在茎叶部位,根部并未检出有毒物质,我国国家药典规定,细辛只可使用地下部分。我国古代的雷公炮制论中,也有规定必须把细辛叶片摘掉,因为在叶片中有微量的有毒物质。”
麻黄是中医临床常用药,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这些成分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毒品。对此,周平安解释说,麻黄的临床使用量,南方成人不超过每天3克,北方人不超过6克。如果超量使用,也需要医生双签字。麻黄的副作用主要有使人兴奋、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在临床上,麻黄有严格的适应症:热症、内热、容易出汗的患者,肾气虚的患者,不允许使用,否则的话,哮喘会加重,严重的会造成休克。
“中药有毒”风波的背后(链接)
澳大利亚政府将于今年7月前完成全国中医师的注册工作,从而使澳大利亚成为首个对中医实行注册管理的西方国家。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在此敏感时期,当地医学界一些成员或因对中医的误解,或因担心中医注册后对其营业不利,试图影响中医立法管理进程。
中医药已在澳大利亚流传上百年。据澳大利亚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澳全国约有5000家中医及针灸诊所,每年门诊280万人次,80%的病人以英语为母语。
西悉尼大学补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艾伦·本索森介绍说,1/3的澳大利亚人使用过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疗法,澳大专院校教授相关学科已有20年历史,中医等补充疗法日益为普通民众接受。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官方认可中医的为数寥寥,中医、中药处于边缘化境地。包括澳大利亚医学界在内的部分人士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成见极深。
对此,悉尼韦斯特米德医院外科医生瓦莱丽·马尔卡表示,人们应当看到,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采用自然疗法,在治疗不少慢性病方面有其独特疗效,有效性是其在澳大利亚立足的根本原因。西医学界对其他医学门类应持包容和借鉴的态度。
澳大利亚一些医学界人士认为,中国国内相关部门应当继续强化与西方国家合作,促进中医走进西方主流社会。
|